[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并联式水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5143.1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11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兵;张云凤;陈顺东;丁传记;刘超;王少凯;吴成加;尹健;李韧;王军;朱鹤;李腾;葛飞;柯磊;李俊松;谢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5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并联 水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并联式水冷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但随着全球能源的日益紧缺及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为了减少城市汽车的污染排量,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发展电动汽车是重中之重。
动力电池是给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基本能源之一。然而,目前使用的动力电池基本上都不具备耐高温性能,如动力锂电池在温度高于50℃时就会对其循环寿命产生影响。目前采用的动力电池冷却技术包括风冷和水冷两种方式,风冷的缺点是不能将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快速地散发出去,且散热不均匀;水冷是通过循环液体的流动将动力电池组系统产生的热量带走,以达到降温目的,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快速散热,但现有技术中电池箱体之间的水路是串联的,冷却液流经电池箱时,随着热量的集聚,就导致越靠后的电池箱,其中冷却液的温度就会越高,降温效果也就越差,从而也存在散热不均匀的问题。考虑到动力电池对于整车的重要性,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动力电池冷却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并联式水冷装置,该水冷装置可以对动力电池进行快速均匀冷却,确保其在正常温度下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并联式水冷装置,该装置设有冷却水箱、多个电池箱体,电池箱体内壁上设有水套,电池箱体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与冷却水箱连通,进水管的出口和出水管的进口分别与每个电池箱体内壁上的水套连通。
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并联式水冷装置的进水管的出口和出水管的进口通过三通水管与电池箱体内壁上的水套连通。
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并联式水冷装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均设置一根。
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并联式水冷装置的电池箱体内部设有隔板水套,隔板水套与电池箱体侧壁围成容纳单体动力电池的腔室,隔板水套与电池箱体内壁上的水套相互贯通。
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并联式水冷装置的隔板水套的底部设有进水口,顶部设有出水口;进水口与进水管的出口连通,出水口与出水管的进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进水管的出口和出水管的进口分别与多个电池箱体内壁上的水套连通而使得电池箱体之间的冷却水路并联起来,能够快速均匀地将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确保动力电池在正常温度下工作。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进水管和出水管通过三通水管与电池箱体内的水套连通,可以简化水路构造,使水路循环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池箱体内部结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三通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并联式水冷装置,该装置设有冷却水箱1、内壁上设有水套的电池箱体2、一根进水管3和一根出水管4,冷却水箱1上固定连接有冷却风扇10,电池箱体2内部设有隔板水套6,所述隔板水套6与电池箱体2侧壁围成容纳单体动力电池7的腔室,隔板水套6与电池箱体2内壁上的水套相互贯通,形成储存并流动冷却液的通道;隔板水套6的底部设有进水口8,顶部设有出水口9;冷却水箱1通过膨胀水箱12与水泵11连通,水泵11的出口与进水管3的进口连通,进水管3的出口通过三通水管5分别与每个电池箱体2内的隔板水套6的进水口8连通,每个电池箱体2内的隔板水套的出水口9通过三通水管5均与出水管4的进口连通,出水管4的出口与冷却水箱1的进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由于进水管3和出水管4通过三通水管5分别与多个电池箱体2内的水套连通,所以每个电池箱体2与冷却水箱1和水泵11之间形成一个单独的闭合冷却水路,每个电池箱体2的冷却水路并联在一起,当动力电池7需要冷却时,开启水泵3,冷却液就在各个冷却水路之间流动,对动力电池7进行冷却,同时冷却风扇10开启,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如图1所示,箭头方向为冷却液在各个电池箱体2外部的循环流动示意图。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51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型化倒π型H面功率分配器
- 下一篇:铅酸蓄电池高强度正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