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照明电路的防盗报警脚垫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2438.3 | 申请日: | 2013-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93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邹念育;张云翠;汪广业;牛誉喜;涂明明;孙鹤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大(泗阳)光源与照明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G27/02 | 分类号: | A47G27/02;G08B13/10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7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照明 电路 防盗 报警 脚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垫,特别涉及一种带照明电路的防盗报警的脚垫。
背景技术
夜间回家,人们常常需要摸黑换鞋、脱外衣,尤其是遇到停电或者室内无廊灯的房间,人们夜晚进出门很不方便,申请号为201020507205.6的中国国家专利则公开了一种带开关和照明灯的地垫,它包括由底板和上压板构成的地垫体,底板上设有压头朝向上压板的照明电路开关,而照明灯便是固定在上压板上的向上开孔的照明灯安装孔内。虽然该专利的技术方案解决了进出家门时光线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地垫的上压板会因为材质和面积的因素,在受力下压时,四周会向上翘曲,如此情况下照明灯也会随着上压板的翘曲而改变照射方向。由于该技术方案中的照明灯安装孔是向上的,所以,更容易出现照明灯照射人眼的情况,人们便会因骤然的光线照射而出现短暂的假性失明。且目前市场上没有一种放置在门口的可以防盗报警的脚垫。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照明电路的防盗报警脚垫,脚垫表面有一半透明的覆盖层,这样在提供照明的时候,不会因骤然的光线使得人眼短时间无法看清,同时,本实用新型设有警报用的蜂鸣器,带有防盗功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照明电路的防盗报警脚垫,包括脚垫,脚垫内设有与压力传感器串联的照明电路,所述压力传感器控制照明电路的开关和闭合,所述照明电路与一个带有蜂鸣器和开关的支路并联。
所述脚垫上至少在一侧边缘处设有若干照明灯
所述脚垫设有开口向上的灯槽,所述照明灯安装在灯槽内。
所述脚垫表面至少在灯槽开口上设有半透明覆盖层。
所述开关设于脚垫表面边缘。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给人们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进出门时提供了必要的光源,且采用压力传感器作为电路开关,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节电节能。在脚垫表面有一半透明的覆盖层,这样在提供照明的时候,不会因骤然的光线使得人眼短时间无法看清,同时,本实用新型设有警报用的蜂鸣器,带有防盗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脚垫1,脚垫1内设有与压力传感器2串联的照明电路,所述压力传感器2控制照明电路的开关和闭合。而照明电路中的照明灯可以是若干个串联在一起,也可以是若干个照明灯并联,以防止一个照明灯毁坏后影响整个电路的连通。
在照明电路中还并联设置了一个带有蜂鸣器4和开关5的支路,在开关5闭合后,便可在照明电路连通时产生警报,起到防盗作用。
整个电路的电源可以用电池,在脚垫1的本体上设置电池盒即可,电池盒在图1中未示出。
在脚垫1设有开口向上的灯槽6,照明灯便安装在灯槽6内。在本实施例中,在脚垫1的前侧靠近边缘处设置了一排灯槽6,当然,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来确定照明灯的排布和为了让灯光能照射在需要的位置,具体确定照明灯的排布方式。
同时,为了防止照明灯不至于过强烈,尤其是在黑暗环境中骤亮带来的人眼暂时性不适,本实施例中,在脚垫表面可以覆盖一层半透明的覆盖层7,或者至少在灯槽6开口上设置一个半透明覆盖层7,这样让灯光更柔和一些。
在本实施例中,蜂鸣器4置于脚垫1一角,脚垫1表面设有通孔,方便蜂鸣器的声音传出。蜂鸣器4的开关5设于脚垫1的表面边缘,防止误操作。在夜晚睡觉前把开关5打开,以便夜晚家中失窃时发出警报;在白天家人出去工作后把开关5关上,防止家人回家时发出不必要的响声。
压力传感器在图1中未示出,其设在脚垫1的内部。当人踩在脚垫1上后,压力传感器2传出信号,接通电路,照明灯3发光照明,当人离开脚垫1后,电路则通过压力传感器2的信号关闭,照明灯3便熄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大(泗阳)光源与照明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工大(泗阳)光源与照明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24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