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管式锅炉省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7464.7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2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莫加全;孙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徽航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00 | 分类号: | F22D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锅炉 省煤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省煤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管式锅炉省煤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锅炉省煤器多采用铸铁式省煤器,铸铁省煤器存在如下弊端:换热效率低、阻力大、易堵灰、不易检修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管式锅炉省煤器,它换热效率高、阻力小、安装方便、易清灰使用寿命长。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烟气进口1、烟气出口2、水箱底板3、进水口4、围板5、包箍加强筋6、顶板7、热管8、水箱9、烟箱10、清灰门11、落灰斗12、出水口13、排空口14、温度计15和排污口16;烟箱10设置在水箱9的下部,烟箱10和水箱9通过热管8连接,烟气进口1设置在烟箱10的左侧,烟气出口2设置在烟箱10的右侧,水箱底板3设置在水箱9的底部,热管8焊接固定在底板3上,进水口4设置在水箱9的前部,围板5设置在水箱9的内侧,包箍加强筋6设置在水箱9的外侧部,顶板7设置在水箱9的顶部,清灰门11分别设置在烟箱10的前部和后部,落灰斗12设置在烟箱10的下部,出水口13设置在水箱9的后侧,排空口14设置在水箱9的上部,温度计15设置在水箱9的右侧上部,排污口16设置在进水口4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它换热效率高、阻力小、安装方便、易清灰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3,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烟气进口1、烟气出口2、水箱底板3、进水口4、围板5、包箍加强筋6、顶板7、热管8、水箱9、烟箱10、清灰门11、落灰斗12、出水口13、排空口14、温度计15和排污口16;烟箱10设置在水箱9的下部,烟箱10和水箱9通过热管8连接,烟气进口1设置在烟箱10的左侧,烟气出口2设置在烟箱10的右侧,水箱底板3设置在水箱9的底部,热管8焊接固定在底板3上,进水口4设置在水箱9的前部,围板5设置在水箱9的内侧,包箍加强筋6设置在水箱9的外侧部,顶板7设置在水箱9的顶部,清灰门11设置在烟箱10的前部,落灰斗12设置在烟箱10的下部,出水口13设置在水箱9的后侧,排空口14设置在水箱9的上部,温度计15设置在水箱9的右侧上部,排污口16设置在进水口4的下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为:热管式锅炉省煤器本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储水箱,下部分为烟箱;上下两部分由超导热管连接,下部分的热管式为吸热端,与锅炉烟气接触;上部分的热管与水箱里的水接触;当锅炉烟气冲刷热管吸热端时,热管内部的超导介质就会汽化,上升到放热段,热管的放热段管壁外是水,因此遇冷将放 热,同时介质又将液化重新随重力作用回到吸热端。通过循环相变过程将烟气中的热能充分吸收,将水箱内的水不断加热,从而补给锅炉,大大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由于超导热管的换热高效率性从而大大减小设备的体积和阻力,而且热管运行情况下有微震动功能大大降低了清灰的工作量,同时烟箱底部设有落灰斗,烟箱两侧也设有清灰门,因此清灰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而且热管式锅炉省煤器采用的是热管换热,而热管又是相互独立工作的,任何一根坏了也不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大大的延长了。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热管8连接水箱9和烟箱10,热管8与底板3通过电焊固定,锅炉烟气通过烟气进口1进入烟箱冲刷热管8,再通过烟气出口2排出;水则通过水泵从进水口4进入水箱9,通过热管8加热后再从出水口13排出,从而提高锅炉的补水温度。排空口14起到与大气相通的作用,保护设备的安全运行,清灰门11和落灰斗12起到设备清灰功能。温度计15可以检测出水温度,排污口16为设备排污提供了便利。
本具体实施方式换热效率高、阻力小、安装方便、易清灰使用寿命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徽航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徽航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74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