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路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7325.4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8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朱维俊;黄伟娟;张力;陈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标美彩石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E01C11/22;E03F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曾少丽 |
地址: | 21151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路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道路建设也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道路排水问题。2012年夏季,国内很多城市因为道路排水不畅,在遭遇大雨时发生城市内涝。道路排水不畅的主要原因是,现有道路排水方式是点排水,即每隔20~30米设一个雨水井。当雨量过大时,雨水井因口径太小,不能及时把雨水排出,而且小小的雨水井在排水时及易被树叶和杂物堵塞,无法排水。另外,传统的路沿一般为采用水泥制成的长方形制品,铺装于道路两侧,路沿一般为实芯,不具有排水功能。因此,让路沿,是解决城市内涝的最好方法。
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路沿,是业内人士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路沿一般不具有排水功能或只是采用点排水的方式进行路面排水,不利于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这一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路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路面结构,其中,包括:
基层;
非透水沥青层,铺设于所述基层上;
透水沥青面层,铺设于所述非透水沥青层上;
透水混凝土路沿基体,铺设于所述基层上且位于所述非透水沥青层及所述透水沥青面层的两侧,所述透水混凝土路沿基体内设置有横向延伸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具有出水端;
雨水井,设置于所述透水混凝土路沿基体的一侧,所述雨水井具有接口,所述接口对应所述排水孔的出水端;以及
连接管,将所述排水孔的出水端与所述接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透水混凝土路沿基体具有孔隙,所述孔隙的孔隙率为20~30%。
优选地,所述孔隙的孔隙率为24~26%。
优选地,所述孔隙的孔隙率为25%。
优选地,所述透水混凝土路沿基体的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大于30Mpa。
优选地,所述透水混凝土路沿基体的厚度为10~20cm。
优选地,所述透水混凝土路沿基体内所述排水孔的数目为1~3个。
优选地,所述排水孔的孔径为3~8c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对现有路沿进行结构上的改进,在透水混凝土路沿基体内设置排水孔,并通过连接管将排水孔与雨水井相连通,以将透水混凝土路沿内的积水排入雨水井。使传统的点排水变成线排水。在雨季,一部分路面积水从雨水井的接口直接排出,另一部分路面积水可从每一块透水混凝土路沿基体的表面流入设置于其内的各个排水孔中,再从各个排水孔通过排入与之连通的雨水井中。另外,路沿与透水沥青路面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消除因排水不畅而造成的路面积水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可增加路面的排水量,有效的消除路面积水,另一方面在雨水井被树叶和杂物堵塞时,路沿仍然具有的排水功能,可以减少因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有些城市道路采用的是透水沥青路面,本实用新型可与透水沥青路面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消除因排水不畅而造成的路面积水。由于路面结构是空芯的,在路沿制造时可减少制造材料的用量,节约制造成本。透水混凝土本身是轻质的,并且路沿中有空管道,因而减轻单块重量,给材料运输和施工带来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路面结构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路面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标美彩石建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标美彩石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73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节鱼钓饵
- 下一篇:水族高密度养殖的水循环增压除污给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