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容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7077.3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5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小仓慎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新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G4/38 | 分类号: | H01G4/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多个由电极箔和薄片状的电介质构成的电容器元件并排设置,并同绝缘介质一起封入容器内的、用于电力等领域的电容器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图4说明现有技术。图4是收纳于电容器装置内部的电容器元件组的立体图。聚丙烯等的电介质膜或介电纸等薄片状的电介质和一对铝等的电极箔相互重叠并卷绕成筒状之后,成形为扁平状从而构成电容器元器件1。
然后,多个电容器元件1(图示的例子中为5个)被集合板2夹住,由集合带3捆紧从而构成电容器元件组4。在图示的例子中,集合带3用于电容器元件组4的左右端附近的2个部位。在电容器元件组的宽度较宽的情况下,有时在中央附近再追加一处从而在合计为3个部位处使用集合带。集合带的使用根数不随电容器元件组的高度(电容器元件自身的数量)变化。
集合带3采用例如尼龙、聚丙烯等材料。这些材质的集合带一加热就熔化,因此能够容易地捆紧多个电容器元件。
在现有技术文献中,公开了由宽度较宽的一根集合带来捆紧电容器元件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55759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电容器元件组的高度较低的情况(电容器元件的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存在着电容器装置的电气特性(静电容量或损失率)不稳定的问题。这是由于在电容器元件组的左右端附近捆紧了电容器元件导致集合板的中央附近上升,换言之集合板产生了起伏的现象,这是电气特性不稳定的原因。即使在集合板的中央附近也设置集合带,使集合的带的数量达到3根,集合板也产生了的起伏的现象。
现有技术文献中公开的技术对于要解决的课题是有效的。但是,使用了特殊的宽度较宽的集合带,因此需要准备现有技术中没有的设备,又产生了成本增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装置,是由电极箔和薄片状的电介质构成的电容器元件在卷绕成筒状之后成形为扁平状、使多个上述电容器元件并排设置并被集合板夹住再由多个集合带捆紧而成的电容器元件组,其特征在于,上述集合带的安装间隔设定为50mm~120mm。
发明的效果
通过增加用于捆紧电容器元件的集合带的根数,将集合带之间的安装间隔设定为50mm~120mm,能够使集合板不产生起伏,使电气特性稳定。另外,能够在不需要重新设置特殊的构件、设备的情况下,就将成本、工时的增加控制在最小限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了集合带的间隔与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是表示了集合带的间隔与静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电容器元件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1是收纳于电容器装置内部的电容器元件组的立体图。聚丙烯等的电介质膜或介电纸等薄片状的电介质和一对铝等的电极箔相互重叠并卷绕成筒状之后,成形为扁平状从而构成电容器元器件1。
然后,多个成形为扁平状的电容器元件1(图示的例子中为5个)被集合板2夹住,由集合带3捆紧从而构成电容器元件组4。在图示的例子中集合带3用于5个部位。期望这些集合带的安装间隔为50mm~120mm这种程度。在图示的例子中集合带为5个部位,但是即使缩小安装间隔、增加根数也不要紧。
图2是表示了集合带的间隔与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实验的结果明确了若集合带的间隔超过125mm则损失率会超过0.04%。图3是表示了集合带的间隔与静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表示了将静电容量的设计值作为100%,在实际制造时的静电容量。实验结果明确了若集合带的间隔超过125mm则静电容量低于90%。由这些实验结果知道,能够通过将集合带的安装间隔设为50mm~120mm这种程度,使所谓的损失率、静电容量等电气特性得到改善。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容器元件;2 集合板;3 集合带;4 电容器元件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新电机株式会社,未经日新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70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