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箱内胆与内盘管的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055823.5 | 申请日: | 2013-0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8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 发明(设计)人: | 叶远璋;伍家雄;周群;梁启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F24J2/4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513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内胆 内盘管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水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内盘管的水箱内胆,尤其是水箱内胆与内盘管的固定结构,适用于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等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水箱内胆的盘管有外盘管和内盘管两种结构。对于内盘管,其固定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箱内胆的使用寿命。目前的内盘管普遍通过将内盘管两端口焊接或嵌接在水箱内胆壁体来固定,然而这种结构经不起运输振动、跌落冲击的考验,内盘管容易因振动冲击而受损。为克服这些缺陷,特对水箱内胆与内盘管的固定结构进行了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水箱内胆与内盘管的固定结构,它能有效地解决内盘管固定问题,提高内盘管的稳固度,保障内盘管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水箱内胆和内盘管,内盘管的两端口分别焊接或嵌接在水箱内胆的壁体上,其中内盘管与水箱内胆的内壁之间设有固定条。
进一步地,为提高内盘管的稳固性,保持内盘管的螺距和形状,内盘管设有定型支架。固定条焊接在定型支架与水箱内胆内壁之间,使振动冲击力通过固定条作用在定型支架上,而非直接作用在内盘管上,降低了振动冲击力对内盘管的损坏。同时,采用焊接工艺,加工灵活简单。
所述固定条在内盘管的上下两端均匀分布。
所述内盘管、固定条与定型支架的材质相同,均由碳素结构钢或不锈钢或铜制成,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不同材质间热胀冷缩而导致的缺陷。
所述内盘管的底部至少有两个盘管圈向下弯折倾斜。这可将水箱内胆底部的冷水有效加热,提高了水箱内胆热水存量。
所述向下弯折倾斜的盘管圈的水平位置低于内盘管的下端口。
所述固定条的两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从而使固定条能向内盘管提供一个向上的分力,以更好地支撑内盘管。
所述固定条中段与水箱内胆的内壁形成10°~80°的夹角β,即固定条倾斜设置。
所述水箱内胆、内盘管、定型支架、固定条均设有搪瓷层,以提高上述金属零部件的抗腐蚀性能。
本实用新型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条将内盘管加固在水箱内胆中,相当于增加了内盘管的受力支撑点,使水箱内胆与内盘管的连接结构更稳固,同时当水箱内胆遇振动冲击,振动冲击力通过受力支撑点在水箱内胆、内盘管内之间扩散,受力支撑点的增加有利于使振动冲击力快速分散,避免了振动冲击力过度集中而损坏内盘管,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故它能有效地解决内盘管固定问题,提高内盘管的稳固度,保障内盘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内部结构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水箱内胆1、内盘管2、定型支架3和固定条4。内盘管2的两端口分别焊接或嵌接在水箱内胆1上。定型支架3焊接在内盘管2上。固定条4在内盘管2的上下两端均匀分布,且固定条4一端与水箱内胆1焊接,另一端与定型支架3焊接。固定条4焊接在定型支架3上,不直接与内盘管2接触,使定型支架3能吸收一部分由固定条4传递过来的振动冲击力,避免了振动冲击力直接作用在内盘管2上而损坏内盘管2。固定条4倾斜设置,即固定条4的两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固定条4中段与水箱内胆1的内壁形成夹角β,夹角β的角度范围在10°~80°之间,以更好地固定支撑内盘管2。各固定条4是相互独立焊接,可根据内盘管2的位置随机调整焊接位置,其焊接操作不受内盘管2位置偏移影响,工艺灵活简单。
内盘管2的底部的两圈盘管向下弯折倾斜,当然,内盘管2的倾斜圈数不限于两圈,可以是一至五圈等,向下弯折倾斜的盘管圈的水平位置低于内盘管2的下端口。
内盘管2、固定条4与定型支架3的材质相同,均由碳素结构钢或不锈钢或铜制成。此外,水箱内胆1、内盘管2、定型支架3、固定条4均设有搪瓷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58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