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面强化换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5467.7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7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李航;盛遵荣;谢永要;宋文远;刘迪;李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航;盛遵荣;谢永要;宋文远;刘迪;李大鹏 |
主分类号: | F28F1/08 | 分类号: | F28F1/08;F28F1/42;F28F2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面 强化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双面强化换热管。
背景技术
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成为了国家经济的命脉. 而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如何保证在安全、高效生产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也已成为学术界和各工程部门的热点项目。
换热器广泛应用于轻工、石油、化工、冶金、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换热管是换热器内部的主要换热元件,管内外强化对流效果不明显,换热效果差,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结垢,严重影响了换热管的使用寿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出现的换热管种类不断增多,由最先使用的光管,到现在的各种各样的强化换热管,虽然结构不断更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都各有缺点,如传热系数低、加工成型困难等,导致应用领域受到限制。因此,关于该类双面强化换热管的技术还不成熟,亟需一种高传热系数的换热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面强化换热管,总传热系数高,利用表面张力将低翅片上的液膜减薄,强化冷凝传热,利用三维的交叉内螺纹进一步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和换热面积,尤其适合于管内紊流对流传热的场合,低翅片比普通外螺纹管更节省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面强化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管体两端用于接头的光滑管段和中间用于换热的双面强化换热管段,所述双面强化换热管段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分别设置有锯齿形的低翅片和来复线式内螺纹,所述低翅片和管体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低翅片的外表面层的外径为18.00~30.00mm,齿数为40~60个,齿高为0.50~2.50mm,齿底厚度为1.50~2.50mm,齿槽宽度为2.00~4.00mm,螺旋夹角为10°~2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低翅片的外表面层的外径为20.00mm,齿数为30个,齿高为1.50mm,齿底厚度为2.00mm,齿槽宽度为3.00mm,螺旋夹角为1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螺纹的高度为0.20~0.45mm,内螺纹与轴线的角度为42°~49°,螺纹头数为12~25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螺纹的高度为0.30mm,内螺纹与所述管体轴线的角度为45°,螺纹头数为18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光滑管段的规格为Φ(18-33)×(1500-10000)mm。
低翅片的外表面层的采用碳钢、不锈钢、紫铜、黄铜、白铜或钛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总传热系数高,利用表面张力将低翅片上的液膜减薄,强化冷凝传热,利用三维的交叉内螺纹进一步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和换热面积,尤其适合于管内紊流对流传热的场合,低翅片比普通外螺纹管更节省材料。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半剖图。
图2是双面强化换热管段的外表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双面强化换热管段的内表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光滑管段 2、外表面 3、低翅片 4、内表面 5、内螺纹 6、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附图1-3,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包括管体6,所述管体6包括管体6两端用于接头的光滑管段1和中间用于换热的双面强化换热管段,所述双面强化换热管段的外表面2和内表面4分别设置有锯齿形的低翅片3和来复线式内螺纹5,所述低翅片3和管体6通过车削工艺一体成型。
低翅片3的外表面层的外径为20.00mm,齿数为30个,齿高为1.50mm,齿底厚度为2.00mm,齿槽宽度为3.00mm,螺旋夹角为18°。
内螺纹5的高度为0.30mm,内螺纹5与管体6轴线的角度为45°,螺纹头数为18头。
光滑管段1的规格为Φ(18-33)×(1500-10000)mm。
低翅片3的外表面层的采用碳钢、不锈钢、紫铜、黄铜、白铜或钛制成。
使用时,本实用新型可以按三角形布管、转角三角形布管、正方形布管、转角正方形布管或同心圆布管组成管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航;盛遵荣;谢永要;宋文远;刘迪;李大鹏,未经李航;盛遵荣;谢永要;宋文远;刘迪;李大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54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编程交流电源数字平台
- 下一篇:磁吸螺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