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放电机的防反接保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5131.0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6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钦力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8 | 分类号: | H02H7/18;H02H1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吴娜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电机 反接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反接保护电路,尤其是一种蓄电池放电机的防反接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铅酸蓄电池作为环保能源大量推广使用,而铅酸蓄电池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电能,由于每次化学反应对自身的材质有消耗,所以就必须针对铅酸蓄电池进行寿命测量,使用蓄电池放电机对蓄电池容量实时测量已被业界所接受。在使用蓄电池放电机对电池放电时,为防止放电时电池正负极反接而损坏电池,一般采用在蓄电池放电机内部串一个防反接二极管,但由于二极管存在自身的压降损耗,一般放电电流有几十安培甚至到几百安培,所以二极管损耗大的惊人,不仅造成了能量的浪费,而且二极管时常损坏,造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强、低损耗的蓄电池放电机的防反接保护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蓄电池放电机的防反接保护电路,包括控制电路,其输入端与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其输出端通过MOS管Q1与蓄电池放电机负载相连。
所述的控制电路由稳压二极管W1、电阻R1和二极管D1组成,稳压二极管W1的阴极分别与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正极、MOS管Q1的源极相连,稳压二极管W1的阳极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1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负极、蓄电池放电机负载相连。
所述的MOS管Q1的漏极与蓄电池放电机负载相连。
所述的MOS管Q1的栅极接在稳压二极管W1的阳极和电阻R1之间。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MOS管Q1导通,使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给蓄电池放电机负载供电。由于MOS管Q1的内阻非常小,仅仅几毫甚至零点几毫欧姆,相当于直通,损耗非常低。当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正负级接反时,MOS管Q1无法导通,成无穷大阻值,相当于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正、负极悬空,起了有效地保护作用,安全性较强。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体积较小,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蓄电池放电机的防反接保护电路,包括控制电路1,其输入端与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其输出端通过MOS管Q1与蓄电池放电机负载2相连。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所述的控制电路1由稳压二极管W1、电阻R1和二极管D1组成,稳压二极管W1的阴极分别与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正极、MOS管Q1的源极相连,稳压二极管W1的阳极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1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负极、蓄电池放电机负载2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漏极与蓄电池放电机负载2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栅极接在稳压二极管W1的阳极和电阻R1之间。
在工作时,当给蓄电池放电机施加正向电压时,电压正经过稳压二极管W1的阴极,到电阻R1与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构成回路;
当电压经过稳压二极管W1时,产生出12V电压,施加到MOS管Q1的栅极,使MOS管Q1的漏极和源极端之间瞬间导通,漏极和源极端之间的阻值趋向毫欧姆,电压经过MOS管Q1给蓄电池放电机负载2供电。
反之,当电源正、负极接反时,二极管D1处于反偏状态,所以MOS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接近0V,使MOS管Q1的漏极和源极端之间的阻值无穷大,所以电压无法通过MOS管Q1给蓄电池放电机负载2供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MOS管Q1导通,使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给蓄电池放电机负载2供电。由于MOS管Q1的内阻非常小,仅仅几毫甚至零点几毫欧姆,相当于直通,损耗非常低。当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正负级接反时,MOS管Q1无法导通,成无穷大阻值,相当于蓄电池放电机电源的正、负极悬空,起了有效地保护作用,安全性较强。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体积较小,成本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钦力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钦力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51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