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弹机油轮联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3045.6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2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叶兴;徐青;郑甫;赵亚甫;刘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1/02 | 分类号: | F16D1/02;D02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2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油 联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弹机油轮联结装置,尤其是一种防止ATF-1500FOUR加弹机油轮磨损滑脱的联结装置。
背景技术
ATF-1500FOUR加弹机油轮的作用主要是给低弹丝或高弹丝加上适当的油剂,其作用是提高纤维的集束性,增加纤维的平滑性,改善纤维的抗静电性,适应后道织造的要求。ATF-1500FOUR加弹机单台锭数为384锭,是普通加弹机(240锭)的1.6倍;最大加工速度可达1350m/min,是普通加弹机(1000m/min)的1.35倍,这意味着在较高加工速度下生产低弹丝或高弹丝成为现实。
为满足高速生产的要求,油轮的速度和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ATF-1500FOUR加弹机油轮驱动轴联结处一直采用顶丝固定连接法,使油轮驱动轴和油轮从动轴紧密联结,属于日本原有设计。即,采用联轴器将油轮驱动轴和油轮从动轴套接在一起,联轴器外部使用顶丝顶在驱动轴和从动轴表面,以挤压的方式使三者固定,从而使油轮马达带动油轮驱动轴和油轮从动轴达到高速旋转的目的。螺丝和油轮驱动轴及油轮从动轴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点接触。
上述设计存在的一个主要弊端是:由于螺丝与油轮驱动轴和油轮从动轴的接触方式为点接触,当高速运行一段时间后螺丝与轴之间会受力磨损,导致螺丝与轴沿运转方向被螺丝磨损出一道深度为2mm的口,最后会在油轮驱动轴和油轮从动轴的表面形成一圈深度为2mm的凹槽,致使联轴器与两轴之间联结松动,油轮驱动轴和油轮从动轴联结失败,导致油轮停转及设备故障,对生产造成直接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ATF-1500FOUR加弹机油轮联结处长时间受力磨损导致滑脱现象而设计的一种加弹机油轮联结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弹机油轮联结装置,包括油轮驱动轴、油轮从动轴、联轴器、螺丝,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联轴器与油轮驱动轴及油轮从动轴同位置有孔,孔内有螺丝;联轴器与油轮驱动轴及油轮从动轴在同一直线上,且油轮驱动轴和油轮从动轴同尺寸;油轮驱动轴与油轮从动轴通过螺丝与联轴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孔的个数为偶数,优选2、4、6个孔,其位置的排列规则为:
1、当采用两个孔时,联轴器和油轮驱动轴及油轮从动轴轴面上各一个孔,这两个孔可同 侧或对侧排列;
2、当采用四个孔时,联轴器和油轮驱动轴及油轮从动轴轴面上各两个孔同侧排列;
3、当采用六个孔时,联轴器和油轮驱动轴及油轮从动轴轴面上各三个孔沿轴的一周平均分布排列,三个孔之间的夹角为120℃。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孔的直径大于等于6mm,最大直径不超过油轮驱动轴及油轮从动轴轴厚度的一半,以保证油轮驱动轴和油轮从动轴的承载能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孔的孔深大于2mm,最大孔深不超过联轴器与油轮驱动轴或油轮从动轴轴厚度之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螺丝的槽型可为一字、内三角、内角四方、十字、米字、内六角中的任意一种形状;螺丝也可为顶丝。
本实用新型所得的油轮联结装置,不影响ATF-1500FOUR加弹机原有油轮的功能,其固定方式比点接触更牢固,使联轴器和油轮驱动轴及油轮从动轴三者之间不会通过高速运转而出现磨损滑脱现象,可大大提高ATF-1500FOUR加弹机油轮运转的稳定性,保证生产安全高效的进行,且改造方便、成本低、操作简单易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个孔及螺丝的排布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个孔及螺丝的排布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螺丝槽型内六角型。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螺丝槽型一字型。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螺丝槽型十字型。
图中1、驱动轴;2、从动轴;3、联轴器;4、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30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