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洁净度高的传递窗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052870.4 | 申请日: | 2013-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03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 发明(设计)人: | 夏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华睿达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L2/10 | 分类号: | A61L2/10;A61L9/20;A61L9/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洁净 传递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洁净室的辅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洁净度高的传递窗。
背景技术
传递窗作为洁净室的一种辅助设备,主要用于洁净区与洁净区、非洁净区与洁净区之间的小件物品的传递,以减少洁净室的开门次数,最大限度的降低洁净区的污染。传递窗广泛应用于微细科技、生物实验室、制药厂、医院、食品加工业、LCD、电子厂等等一切需要空气净化的场所,但是目前的传递窗在传送物品的过程中其传递环境的洁净度不是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洁净度高的传递窗。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洁净度高的传递窗,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前后两侧设有互锁式侧门及控制面板,所述箱体的进风口处设有初效过滤器,所述箱体内部下方设有风机,所述箱体内部上方设有高效过滤器及气流喷嘴,所述的高效过滤器还设有隔板。互锁式侧门保证了两扇门不可以同时开启,从而保证传递窗内部的洁净度,设有隔板的高效过滤器,提高了过滤效果,确保净化级别。
所述的侧门中间部位安装有玻璃视窗,所述玻璃视窗四周设有密封胶,所述玻璃视窗通过所述密封胶与所述侧门固定密封连接。密封胶保证了侧门的密封性,玻璃视窗便于观看物品传递情况。
所述密封胶采用EVA密封材料。
所述箱体顶端内壁上还悬置有紫外线杀菌灯。进一步保证传递窗内部的洁净度。
所述的控制面板包括蜂鸣器、指示灯、时间显示器。
所述侧门上还设有门把手。
所述传递窗还包括对讲机。便于传递窗两头的人员交流,更加人性化。
有益效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传递窗采用有隔板的高效过滤器,同时还设有了初效过滤器及紫外线杀菌灯,这些设备保证了传递窗内部环境的洁净度;互锁式侧门及玻璃视窗上采用的EVA密封材料的密封胶提高了传递窗的密封性,从而保证了传递环境的洁净度;传递窗配置的蜂鸣器、指示灯、对讲机使得传递过程更加容易操控,更加人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面板,2-高效过滤器,3-气流喷嘴,4-门把手,5-密封胶,6-侧门,7-初效过滤器,8-风机,9-紫外线杀菌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洁净度高的传递窗,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前后两侧设有互锁式侧门6及控制面板1,所述箱体的进风口处设有初效过滤器7,所述箱体内部下方设有风机8,所述箱体内部上方设有高效过滤器2及气流喷嘴3,所述的高效过滤器2还设有隔板。
所述的侧门6中间部位安装有玻璃视窗,所述玻璃视窗四周设有密封胶5,所述玻璃视窗通过所述密封胶5与所述侧门6固定密封连接,所述密封胶5采用EVA密封材料。
所述箱体顶端内壁上还悬置有紫外线杀菌灯9。
所述的控制面板1包括蜂鸣器、指示灯、时间显示器。
所述传递窗还包括对讲机,所述传递窗的侧门上都设有门把手4.
传递窗的箱体采用优质冷轧钢板,表面静电喷塑处理,箱体的内壁采用不锈钢板。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先用0.5%过氧乙酸或5%碘伏液擦拭待传递的物品,然后打开传递窗外侧门6,迅速放置待传递物品,用0.5%过氧乙酸喷雾消毒传递窗,关闭传递窗外侧门6,同时开启传递窗内的紫外线杀菌灯9,进行杀菌,关闭传递窗内侧门6,传递窗箱体的初效过滤器7、风机8、高效过滤器2及气流喷嘴3,在传递物品过程中可以对待传递物品进行喷淋处理,同时净化空气,处理结束后,打开传递窗内侧门6,取出物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华睿达净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华睿达净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28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