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定量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2585.2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5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塘;刘永红;张馨;黄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24 | 分类号: | G09B23/24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 43108 | 代理人: | 宋向红 |
地址: | 4112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氮 定量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基础理论教学设备及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定量实验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NO2易与水反应,通常采用排气集气法收集NO2,但这样所收集的气体因混有一定量空气而不纯。另外,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据此,人们普遍认为把装满NO2的试管倒立于水中,待试管内液面平稳后,试管内进入的液体是试管的三分之二,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个结果。反复实验结果表明,纯净NO2溶于水,试管内进入的液体可以充满整个试管。显然,这与产生的NO溶于水、水中溶有O2及NO溶于稀硝酸有关。因此,如何设计一套制取收集纯净NO2反应装置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定量实验装置,以制取NO2,并将NO2溶于水,避免了排气集气法所收集的气体的不纯净性,从而实现纯NO2溶于水定量实验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定量实验装置,它包括试管夹、量筒;它还包括步骤一装置和步骤二装置,步骤一装置包括一对等高的大试管和小试管,小试管底部开有小孔,小试管套于大试管内并共同置于广口瓶中,小试管中装满浓硝酸和一块铜片,小试管的管 口塞有橡皮塞,大试管与小试管的夹层也充满浓硝酸;步骤二装置是将步骤一装置中的小试管从大试管中提起并充满二氧化氮气体后与大试管共同置于装有水的敞口容器内,小试管的底端略低于大试管的浓硝酸液面,并且敞口容器水面高于小试管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可靠性强、重现性好、成功率高,现象明显、富有个性,药品、材料易得,耗时短,操作便捷、安全性强,仪器、装置简单。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如下:
(1)有效地解决了制取纯净NO2及其溶于水的定量方法。
(2)有助于从理论上和实验中充分认识NO2和NO的性质。
(3)开创了制取纯净NO2及其溶于水的定量方法。
(4)深刻认识和理解:NO能溶于稀硝酸。
(5)纠正了长期传统错误结论。
(6)对如何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为科研、生产和生活服务提供实验依据。
(7)为如何将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拓展良好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步骤一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步骤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的装置包括试管夹、量筒(图中未画出),还包 括步骤一装置(图1所示)和步骤二装置(图2所示),步骤一装置包括一对等高的大试管1和小试管2,小试管2底部开有小孔,小试管2套于大试管1内并共同置于广口瓶3中,小试管2中装满浓硝酸4和铜片5,小试管2的管口塞有橡皮塞6,大试管1与小试管2的夹层也充满浓硝酸4;步骤二装置是将步骤一装置中的小试管2从大试管1中提起并充满二氧化氮气体后与大试管1共同置于装有水的敞口容器7内,小试管2的底端略低于大试管1的浓硝酸液面,并且敞口容器7水面高于小试管2的底端。
基于上述实施例装置的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定量实验方法,包括:
步骤一,纯二氧化氮的制取:
(1)将与大试管1等高的底部开有小孔的小试管2套入大试管1内,并将它们共同插入广口瓶3中,再向小试管2中注入浓度为63%的浓硝酸4,使浓硝酸4的液面低于管口约0.5cm处(便于之后塞上管口橡皮塞)并保持稳定为止后,向小试管2中投入铜片5,在小试管口立即塞上橡皮塞6;如图1所示。其中,小试管2底部小孔的作用是:小试管2内由于产生二氧化氮,压强增大,便于硝酸排出小试管2外于大试管1中,使大试管1与小试管2中的酸液始终保持联通,有效地避免了所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与空气接触,确保了所制二氧化氮气体的纯净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科技大学,未经湖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25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塑性成型工作站
- 下一篇:龙舟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