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储能的无线射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1025.5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54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李民;徐频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奥瑞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徐宏 |
地址: | 61143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储能 无线 射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为带储能的无线射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公知的锂离子电池基本要用专用的充电器进行充电。市场上的锂离子电池均由接口、保护电路组成,而且每款手机或手机电池需要专用的充电器,这不仅需要在固定电源的地方才可以充电,而且易损坏连接部件,因此使用极为不便。现有的备用电源或充电宝虽然可实现在没有固定电源的地方对电池进行充电,但仍需要各式各样的连接线,使用极为不便。而无线充电是一种不需要通过导体连接,或插接件插接的充电的新技术,这样的一类型设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等故障,因此这项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携带和使用方便的带储能的无线射频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带储能的无线射频装置,包括输入接口、电池管理芯片、电池、系统管理芯片、二极管和薄膜线圈,其输入接口分别与电池管理芯片和系统管理芯片连接,电池管理芯片与电池相连,系统管理芯片同时与电池管理芯片、无线射频输出、以及薄膜线圈相连接,二极管和薄膜线圈并联。电池管理芯片与外电路连接。系统管理芯片,也就是CPU,同时与电池管理芯片以及薄膜线圈连接。
电池管理芯片、电池、系统管理芯片(CPU)、二极管和薄膜线圈通过封装外壳固定为一整体。封装外壳上设置接口,并通过封装外壳上的接口与外电路连接。
电池为储能电池,优选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这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形状上为薄形化,任意面积化和任意形状化,ATL电池最薄可达0.5毫米,相于一张卡片的厚度、大大提高了电池造型设计的灵活性,从而可以配合产品需求,做成任何形状与容量的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单位能量比同等尺寸规格的钢壳电池容量高10~15%,较铝壳电池高5~10%,目前的一般锂离子电池容量上提高了20%,其容量与环保性能等方面都较锂离子电池好。
带储能的无线射频装置中二极管为整流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体现在:
(一)、一方面可以作为无线充电装置使用,对有接受装置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均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二)、另一方面,该装置带有储能电池,在没有电源的地方,其可以利用自身所储存的能量对手机等进行充电;
(三)、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实用面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薄膜线圈结构示意图;
其中,10——输入接口、20——电池管理芯片、30——电池、40——CPU、50——无线射频输出、60——二极管、70——薄膜线圈、80——封装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 和图2所示,带储能的无线射频装置,包括封装外壳、薄膜线圈、整流单元、储能电池、电池管理芯片以及系统管理芯片。储能电池与电池管理芯片连接,在没有电源的地方,其可以利用自身所储存的能量对手机等进行充电,电池管理芯片与外电路连接,系统管理芯片同时与电池管理芯片以及薄膜线圈连接,薄膜线圈与二极管为并联,薄膜线圈、整流单元、储能电池和电池管理芯片通过封装外壳固定为一整体,并通过外壳的接口与外电路连接。
如图1 和图2所示,带储能的无线射频装置中,外电路电流通过输入接口进入后分别与电池管理芯片和系统管理芯片CPU连接,电池管理芯片与电池相连,CPU同时与电池和无线射频输出相连接。当无线射频输出无需对外电源充电时,输入接口输入的电流通过电池管理芯片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管理;当无线射频输出需对外电源充电时,输入接口输入的电流通过CPU控制,首先对外电源进行充电;当输入接口无电流输入,但又需对外电源进行充电时,CPU控制电池管理芯片对电池进行放电操作,通过电池储存的电能对外电源进行充电。电池管理芯片、电池、系统管理芯片(CPU)、二极管和薄膜线圈通过封装外壳固定为一整体。整体美观大方,使用安全,方便携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奥瑞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奥瑞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10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级换热、疏水及冷凝水显热梯级利用松弛热定型机
- 下一篇:一种暂存卷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