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钛白粉煅烧尾气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050909.9 | 申请日: | 2013-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0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平;彭友谊;李菊香;江静;李冬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华电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2B1/18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牛莉莉 |
| 地址: | 210037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钛白粉 煅烧 尾气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钛白粉煅烧尾气余热回收装置,属于节能环保技术领域。
据申请人所知,在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中,从回转窑排出的煅烧尾气主要成分为N2、O2、CO2、以及大量的H2O蒸汽等,同时含有反应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酸雾气体,并夹带少量的钛白粉尘。据测定,以煤气作燃料时,每生产1吨钛白粉,排放的尾气量约有15000‑20000Nm3,尾气的温度约400℃;每Nm3尾气中含三氧化硫约10g,二氧化硫约0.5g,二氧化钛粉尘约0.15g。
钛白粉煅烧尾气温度很高,一般在400℃左右,目前大多采用直接循环水喷淋脱硫降温的方法,使尾气降温至60~70℃后再进入洗涤塔等后续设备。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会造成大量的热量浪费,热量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由于尾气含湿量大,并含有酸雾气体、硫氧化物、钛白粉粉尘等,对降温设备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若直接对该尾气进行余热回收,用来产蒸汽或者产热水等,存在很大的露点腐蚀风险;但如果要将余热回收设备的受热面温度控制在酸露点以上,则尾气温度只能降到330℃左右,余热利用不充分,而且当钛白粉生产用回转窑炉负荷波动时,换热设备仍然存在露点腐蚀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钛白粉煅烧尾气余热回收装置,可避免出现露点腐蚀,同时使尾气余热得到充分利用。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钛白粉煅烧尾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器和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器设有尾气入口、尾气出口、以及位于尾气入口和尾气出口之间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为第一热媒入口、另一端为第一热媒出口;所述蒸发器设有进水口、蒸汽出口、以及位于进水口和蒸汽出口之间的热媒管,所述热媒管的一端为第二热媒入口、另一端为第二热媒出口;所述第一热媒入口与第二热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热媒出口与第二热媒入口连通,所述换热管和热媒管形成供热媒循环流动的管路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如下:
优选地,还包括连通第二热媒出口和第二热媒入口的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设有流量控制器,所述流量控制器具有检测第一热媒入口处热媒温度的第一感温探头、以及检测尾气出口处尾气温度的第二感温探头。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呈直立筒状,所述尾气入口、尾气出口分别位于换热器的上端、下端;所述换热管回旋盘绕,所述第一热媒入口、第一热媒出口均位于换热器侧面,且所述第一热媒入口位于第一热媒出口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呈直立筒状,所述尾气入口、尾气出口分别位于换热器的上端、下端;所述换热管回旋盘绕,所述第一热媒入口、第一热媒出口均位于换热器侧面,且所述第一热媒入口位于第一热媒出口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蒸发器的进水口位于蒸发器下部侧面,所述蒸汽出口位于蒸发器顶部;所述热媒管的第二热媒入口位于第二热媒出口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蒸发器还设有连通第一热媒出口和第二热媒入口的热媒进室、连通第二热媒出口和第一热媒入口的热媒出室,所述热媒进室位于热媒出室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蒸发器底部还设有排污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热媒入口经第一管路与第二热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热媒出口经第二管路与第二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管路或第二管路设有热媒泵。
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式结构,热媒在换热器和蒸发器中循环流动,将从尾气吸收的热量用于加热水并形成蒸汽,只要控制热媒温度高于尾气露点温度,即可在保证充分利用尾气余热的同时避免出现露点腐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后,可使钛白粉煅烧尾气温度大为降低,可减少后续喷淋的喷水量,同时能有效回收余热,实现节能减排。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华电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华电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09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