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尾水深度处理的曝气型竹丝填料基质的生态浮岛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6826.2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6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曹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C02F3/3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1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水深 处理 曝气型 竹丝 填料 基质 生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尾水深度处理的曝气型竹丝填料基质的生态浮岛。属水处理设备。可用于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尾水深度处理,没有二次污染问题。
技术背景
我国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亦称尾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氮磷污染物和悬浮物等等。目前尾水的主要出路是排入受纳水体,相对于地表水体而言,尾水污染程度仍然较高,从而使尾水受纳水体容易黑臭或富营养化问题,给城市水环境质量下降提供外界因素。
对于尾水的深度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混凝沉淀法、过滤法、生物接触氧化法、活性碳吸附法和生态浮床法等等。这些方法通常存在以下几个弊端:(1)采用混凝沉淀法、过滤法和活性碳吸附法等方法存在运行费用高,运行管理复杂,对大分子物质去除效果好,但是溶解性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2)生物接触氧化法,运行费用相对较低,能去除多种污染物,但是会存在挂膜时间长、生物膜量少、占地面积大等劣势;(3)采用生态浮床法会存在尾水浓度不适合水生植物呼吸使水生植物枯萎或死亡,从而影响尾水深度处理或修复效果;另外,生态浮床主要漂浮在水体表面,浮床内与水体之间水流动效果差,使水体处理或修复效果差。基于目前尾水深度处理工艺存在的诸多弊端和紧张的耕地以及除磷脱氮的要求,采用一些新型的具有高效除磷脱氮和良好美化环境的处理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尾水深度处理的曝气型竹丝填料基质的生态浮岛。用于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尾水深度处理,不仅能去除尾水中的氮磷污染物、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悬浮物和各类微生物等;而且水生植物存活率高、环境美化效果好,也能为其他飞鸟提供栖息地。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尾水深度处理的曝气型竹丝填料基质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面封闭的筒状浮岛本体,所述的浮岛本体筒壁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中间是不过水区域,不过水区域的上下方分别是过水网格区域;在浮岛本体底面上方安装有一穿孔管曝气装置,穿孔管曝气装置与气泵连接;在穿孔管曝气装置上铺设有厚度为10cm-12cm的竹丝填料基质;竹丝填料基质上种植有水生植物,还包括均匀捆绑在浮岛本体上的均匀分布的多个浮子。
其原理是:以竹丝填料为水生植物生长的基质和微生物吸附增殖的界面,利用浮体底部 穿孔管供氧的方式,为竹丝填料基质表面生物膜好氧生物降解和水生植物生长呼吸提供好氧环境。在曝气好氧条件下,尾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磷酸盐等污染物被竹丝填料基质表面好氧生物膜和水生植物根系微生物降解、矿化、吸收;而氨氮氧化形成的硝酸氮和亚硝酸氮物质在竹丝填料基质表面较深生物膜内被反硝化菌去除,其中反硝化菌所需碳源来自竹丝填料基质分解产物和水生植物分泌物;尾水中的悬浮物或微生物则被竹丝填料基质表面生物膜和水生植物根系微生物吸附、截留、氧化或灭活等;与此同时,浮岛系统内水生植物、附着微生物和游离态微生物等的同化作用对尾水的净化作用也是重要方面之一。通过以上过程的综合作用从而达到尾水深度处理的目的。另外,为了提高浮岛系统内、外水质交换频率和生态浮岛的水质修复效果,浮岛内穿孔管曝气装置在工作时,浮岛内部的气水混合物变轻上浮至浮岛的上部并从侧面上部小过水网格处排出浮岛,气水在曲折上升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污染物与竹丝填料基质表面生物膜和水生植物根系微生物反复反应而去除;而浮岛外部的水体则及时通过浮岛侧面下部过水网格补充到浮岛内,从而实现浮岛内水体不断更新,将传统的生态浮岛由静止修复变为活水修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曝气强化了浮岛内水生植物的生长呼吸环境、竹丝填料基质表面生物膜量和浮体内外水体的交换,提高生态浮岛的净化效果;另外,采用竹丝填料作为水生植物基质,既提高了生态浮岛内微生物数量、种类和生物链复杂程度,又强化生态浮岛内水生植物和生物膜协同净化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浮岛本体、1.1、过水网格区域,1.2、不过水区域,2、气泵,3.穿孔管曝气装置,4、竹丝填料基质,5、浮子,6、水生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68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防护罩的导丝轮
- 下一篇:复合偏振筒式3D转换调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