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柴油机后取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3794.0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80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蔡毅;徐益华;卢永信;刘宏;王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61/06 | 分类号: | F02B61/06;F16H57/04;F16H57/029;F16H57/023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邓建国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力系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传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从柴油机总输出动力中取得部分驱动力的传动装置。
柴油机后取力系统主要用于混凝土搅拌车、扫地车、消防车等专用车辆,需要从发动机正常的输出动力中取出一部分作用于液压泵等附加的专用装置。
现有的柴油机后取力系统一般由飞轮壳、曲轴齿轮、中间齿轮组件、后取力输出齿轮组件、飞轮及启动系统组成,采用法兰泵输出。其中飞轮壳与标准的飞轮壳结构大不相同,除了前端需要容纳飞轮离合器外,后端还需通过与曲轴箱直接连接形成一个齿轮室。因中间齿轮轴是固定在曲轴箱上的,孔位不能轻易更改,所以就限制了后取力系统的布置形式。
现有的柴油机后取力系统一般有复杂的润滑油道用来润滑个个齿轮、衬套、齿轮轴、止推片和后取力输出轴。一般柴油机后取力润滑油道是由长短不一的机加工油道贯通而成。油道直径过大则造成润滑油油压下降,而过小的油道又对长油道末端的位置度要求极高,这样的结构不易加工且容易造成整个油道多处出现润滑油流通瓶颈。
现有的柴油机后取力系统一般采用简单的曲轴齿轮,由于不能兼顾后取力与非后取力飞轮壳上曲轴传感器的不同位置,就要重新设计后取力专用飞轮总成,甚至会影响变速箱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术问题,提供一种柴油机后取力系统,它具有体积小,安装方便、输出功率大、有效降低产品加工成本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柴油机后取力系统,包括曲轴、曲轴箱、飞轮壳、后取力壳体、后取力传动轴、飞轮;所述后取力传动轴安装在后取力壳体上,后取力壳体安装在飞轮壳上;飞轮壳和曲轴箱之间固定有过渡板,该过渡板与飞轮壳后端面接合形成后齿轮室,后齿轮室内有:安装在曲轴后端的分油齿轮,安装在过渡板上的中间齿轮轴和中间齿轮轴上的中间齿轮,以及安装在后取力传动轴上的后取力驱动齿轮;飞轮安装在飞轮壳内,与分油齿轮的后端连接,所述后取力传动轴与后取力壳体之间装有油封和两个衬套,两个衬套与后取力壳体、后取力传动轴之间形成油腔,所述油封和油腔均通过油道连接后齿轮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渡板上设有凸台,中间齿轮轴后端设有法兰面,凸台与中间齿轮轴后端的法兰面当作止推面将中间齿轮固定。
所述中间齿轮与中间齿轮轴之间装有衬套。
所述中间齿轮与中间齿轮轴之间装有衬套。
所述后取力壳体后端有盖板,用于密封。
所述后齿轮室内设有油道,油道在过渡板分成两路,一路通向中间齿轮,一路通向后取力驱动齿轮和后取力传动轴。
所述油道上设有油腔,所述油腔的直径大于油道的直径。
所述分油齿轮的两侧设有定位销孔,定位销孔根据后取力装置与非后取力装置的飞轮壳上转速传感器位置的不同,错开相应的角度。
所述分油齿轮中心留有飞轮轴承和挡圈安装位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不同于现有技术的结构,飞轮壳不是直接与曲轴箱相连接,而是设计了一块过渡板,中间齿轮轴固定在过渡板上。通过改变过渡板上的孔位,可以设计不同种类的齿轮系以配合不同的取力器要求,而无需改动曲轴箱上的孔位。另外,因后取力驱动齿轮齿顶圆直径要小于飞轮壳上部后取力安装孔的内径,所以可以在不需拆卸飞轮、飞轮壳的情况下将后取力总成直接取出,相当方便。
在后取力传动轴的两端安装有两个衬套,润滑油在两个衬套上下面形成油膜,从而保证了后取力传动轴和飞轮壳间无摩擦的相对运动。经过衬套的润滑油流向止推片和油腔,油腔内的润滑油和油封密封的润滑油经油道回到后取力齿轮室。
整个后取力系统润滑油润滑多个运动件,油道经过过渡板、中间齿轮轴、飞轮壳、后取力传动轴等零件。最长润滑油道超过150mm,很难保证如此长的油道末端的位置度,如果末端位置度偏差较大而与之连接的油道直径相同时,将在接口处出现远小于设计流通面积的润滑油流通瓶颈。润滑油道加工复杂,为了保证油道内润滑油压力又降低油道加工难度,在经过较长油道后与另外油道相连时采用略大于油道的油腔。这样不会因为长油道末端位置度的偏差而造成润滑油流通瓶颈,又不会因采用大直径的对接油道而造成润滑油油压降低进而影响摩擦副的润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37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柴油机用对置式双液压泵取力装置
- 下一篇:波浪形扣压式汽车散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