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阻闭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9932.8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0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郑奇军;陈涛;易定华;卫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02 | 分类号: | A61M25/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韩翎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闭管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闭管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阻闭管是一根普通的塑料管,用一根铁制的穿线勾穿过塑料管,套住绕过大血管的荷包缝合线,向下推动塑料管,提起荷包缝合线,将塑料管收紧,再用止血钳将收紧的塑料管和荷包缝合线一并钳闭,把插管和阻闭管捆扎在一起,以期达到固定大血管上的插管,防止大血管上的插管脱出血管及侧漏,造成大出血的目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将大血管的荷包缝合线用力收紧,在收紧的同时,由于阻闭管前端的锐缘与血管壁紧密接触,会造成血管的损伤。用阻闭钳将其固定,会占用有限的手术空间,尤其是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会影响手术操作,最后把插管和阻闭管捆扎在一起,需将一根结扎线绕过插管和阻闭管进行结扎固定,由于有些插管位置较深,需将心脏翻起后才可结扎,有时由于压迫冠状动脉造成心室颤动,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打击,对患者的康复相当不利,如何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减少损伤血管壁组织,又能快速地固定大血管上的插管并防止侧漏。已经成为心血管外科手术中越来越凸显的一个问题。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阻闭管装置,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降低患者的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阻闭管装置,包括阻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闭管为空心壳体,所述的阻闭管的一端设置与其相配合的“T”型塞,另一端设置有顶头,所述的“T”型塞的伸入端的顶端为圆锥体,所述的顶头的结构为边缘对称开槽的空心圆柄。
所述的顶头与阻闭管通过粘接连接。
所述的阻闭管的内径为2.5 mm,壁厚0.5 mm,长度为90 mm。
所述的“T”型塞的伸入端的下端为实心的圆柱体,圆柱体直径为3mm,长度为70mm。
所述的“T”型塞的伸入端的下端为实心的圆柱体,圆柱体直径为3mm,长度为70mm。
所述的阻闭管的材料为软塑料,“T”型塞的材料为硬塑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使用原先阻闭管装置造成患者的损伤,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大血管组织,同时简化了手术操作,装置简单且实用,极大方便了心血管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头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阻闭管,2‑“T”型塞,3‑顶头。
五、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一种阻闭管装置,包括阻闭管1,所述的阻闭管1为空心壳体,其内径为2.5 mm,壁厚0.5 mm,长度为90 mm,所述的阻闭管1的一端设置与其相配合的“T”型塞2,另一端设置有与其相粘接的顶头3,所述的顶头3的结构为边缘对称开槽的空心圆柄,所述的“T”型塞2的伸入端的下端为实心的圆柱体,伸入端的顶端为圆锥体,圆柱体直径为3mm,长度为70mm,所述的阻闭管1的材料为软塑料,“T”型塞2的材料为硬塑料。
本实用新型顶头3上的开槽可以牢固固定缝合在大血管上的荷包线,从而避免损伤大血管壁。在阻闭管的另外一端设计的“T”型塞子,用以向下推动阻闭管时,锁紧阻闭管内的大血管荷包缝合线,达到固定大血管上的插管并防止侧漏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内放置特制细的尼龙搭扣,便于将插管和阻闭管进行捆扎。使用此装置,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使用原先阻闭管装置造成患者的损伤,对促进患者顺利康复产生积极的目的。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需要在心脏及大血管上进行插管,为了让人工插管与人体的心脏及大血管固定牢靠,需要在心脏及大血管上缝荷包线,在人工插管插入后,使用阻闭管装置将荷包线收紧,并将人工插管固定牢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99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