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二氧化硫净化锌电解液中铜离子副产氧化亚铜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7857.1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6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颜永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颜永松 |
主分类号: | C25C1/16 | 分类号: | C25C1/16;C22B3/44;C01G3/02;C22B15/00;C22B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5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二氧化硫 净化 电解液 离子 氧化亚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二氧化硫净化锌电解液中铜离子副产氧化亚铜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氧化亚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可用于制船底防污漆、用作杀菌剂、陶瓷和搪瓷的着色剂、红色玻璃染色剂,还用于制造各种铜盐、分析试剂及用于电气工业中的整流电镀。
目前,国内外对锌电解液中的杂质Cu2+的去除方法主要有采用锌粉置换,湿法炼锌过程中,硫酸锌溶液中的Cu2+目前使用锌粉进行还原脱除,因铜的含量高,总量大,锌粉价格高,造成净化生产成本过高。
早在2007年,一篇名为“利用烟气中SO2净化锌电解液中Cu2+杂质,副产氧化亚铜工艺”公开了一种利用烟气中SO2净化锌电解液中Cu2+杂质的以废治废的环保工艺,其公开(公告)号为CN101157493。该发明方案达到了节约成本,同时制备氧化亚铜的目的,其优点显著。
但是该方法仅仅公开了这个工艺实现过程及原理,对于具体使用的设备及其原理仅体积了吸收塔,对于其他步骤中的设备没有具体公开,这对该发明方案的普及应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推进背景技术设计的发明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了一种用于二氧化硫净化锌电解液中铜离子副产氧化亚铜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二氧化硫净化锌电解液中铜离子副产氧化亚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箱、脱硫塔和控制系统,其中,
预处理箱包括箱体和搅拌器,在箱体上设有输入管和输出管;
脱硫塔包括气体输入管;
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和
第一电磁阀,连接于预处理箱箱体的输入管上,用于控制液体的输入;
搅拌电机,与预处理箱的搅拌器连接用于搅拌预处理箱中的液体;
第一PH传感器,置于预处理箱箱体内,用于测试液体PH值;
第二电磁阀,连接于预处理箱箱体的输出管上用于控制液体的输出;
第二PH传感器,置于脱硫塔内,用于测试脱硫塔内液体的PH值;
第三电磁阀,连接于脱硫塔气体输入管上,用于控制脱硫塔内反应的进行和终止;
控制器与第一电磁阀、搅拌电机、第一PH传感器、第二电磁阀、第二PH传感器和第三电磁阀电气连接,用于根据PH传感器测得的液体PH值控制电磁阀及电机的工作和停止,以控制反应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控制系统及预处理箱等技术特征,实现了对背景技术中专利的工艺的自动反应控制,增加了该专利方案的可操作性,具有积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理解,先将实用新型问题所针对的背景专利的部分内容公布如下:在含Cu2+的锌浸出液中加入氧化锌来调节PH至5-6,将含SO2的烟气与含Cu2+的锌浸出液在脱硫塔中反映,得到SO42-和Cu2O沉淀,检测反应混合液的PH为2.5-3.5时,停止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液加热保温后,过滤,得到除铜的净化液及滤饼氧化亚铜。
所述加热保温中,温度控制在40-60℃,保温20-40min,促进氧化亚铜晶粒长大。
该本发明工艺路线合理,工艺流程上引入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本发明工艺“以废治废”,不仅解决了废气、废水处理的问题,并且还制的新产品Cu2O,且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如图1所示,为了推进上述工艺技术的应用,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二氧化硫净化锌电解液中铜离子副产氧化亚铜的装置,包括预处理箱1、脱硫塔3和控制系统2,其中,
预处理箱1包括箱体11和搅拌器13,在箱体11上设有输入管12和输出管14;
脱硫塔3包括气体输入管31;
控制系统2包括控制器,和
电磁阀21,连接于预处理箱箱体11的输入管12上,用于控制液体的输入;
搅拌电机22,与预处理箱的搅拌器13连接用于搅拌预处理箱1中的液体;
PH传感器23,置于预处理箱箱体11内,用于测量液体PH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颜永松,未经颜永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78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