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物基沸石厌氧生物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6244.6 | 申请日: | 2013-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5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何国伟;刘灵辉;叶志平;范彬;何曾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李玉峰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基沸石厌氧 生物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处理低碳源污水的厌氧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氮、磷是造成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氮、磷主要来源于城镇的生活污水。为了遏制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国家已经对污水处理厂的氮、磷排放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因而对于污水的处理则需要有更高的脱氮除磷效率。
污水采用生物处理工艺的过程中,脱氮除磷要求有足够的碳源。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C/N﹥5方能获得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而达到排放要求。但一般的生活污水其C/N通常在3左右,农村污水则更低。对于这些低C/N污水,目前现有技术的做法是通过添加有机碳源来提高C/N值以提高脱氮除磷效果,显然,添加有机碳源势必增加了污水的处理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和加速污水的厌氧酸解过程,以有效降低有机物浓度,减少后续好氧反应所需的充氧量,从而有效利用污水中的碳源。而如何提高污水厌氧酸解处理效果以获得更高的脱氮除磷效率,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结构及其处理性能是关键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物基沸石厌氧生物反应器,以加强污水与微生物之间的作用,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使得低碳源污水的处理无需添加有机碳源营养质亦能获得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物基沸石厌氧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器筒体、进水管、填料装置、排水口;所述进水管设置在反应器筒体内的底部,所述填料装置位于反应器筒体内且设置在进水管的上方;所述填料装置由网格框体和集装于网格框体内的生物基沸石所形成的填料组块以层状交错叠排构成;所述排水口位于填料装置的上方、反应器筒体的顶部。本实用新型污水从反应器筒体底部进入,处理过程中污水绕行于堆叠的填料组块中而形成湍流,加强了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并可有效防止反应器的堵塞。污水经堆叠的填料组块处理后形成清水并到达填料装置的上方,然后从位于反应器筒体顶部的排水口排出。
上述方案中,为稳固填料装置的安装,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水管的上方设有隔板,所述填料装置设置在隔板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水管呈分流支管形式排列布置;所述进水管其出水孔的位置与相应的填料组块对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经生物膜挂膜处理的天然沸石作为填料,并以填料组块的形式交错堆叠,加强了污水与微生物之间的作用,从而强化和加速了厌氧酸解过程,有效地降低了有机物浓度,减少了后续好氧反应所需的充氧量,从而有效利用了污水中的碳源,使得低碳源污水的处理无需添加有机碳源营养质亦能获得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视图。
图中:反应器筒体1,进水管2,出水孔2a,排水口3,隔板4,网格框体5,填料组块6,清水7。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生物基沸石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包括反应器筒体1、进水管2、填料装置、排水口3。其中,进水管2设置在反应器筒体1内的底部,且如图2所示呈分流支管形式排列布置,其上均设置排列有出水孔2a。
如图1所示,进水管2的上方设有隔板4,填料装置位于反应器筒体1内且设置在隔板4上而位于进水管2的上方。填料装置由网格框体5和集装于网格框体内的生物基沸石所形成的填料组块6构成,填料组块6以层状交错叠排。进水管2其出水孔2a的位置与相应的填料组块6对应。排水口3位于填料装置的上方、反应器筒体1的顶部。
本实施例采用经生物膜挂膜处理的天然沸石作为填料,借助沸石其超强的氨氮吸附能力,将吸附的氨氮储存于空隙中,为附着在沸石表面的硝化菌等微生物提供养分。硝化菌等微生物将氨氮和有机物转变成自身所需的能量,分解氨氮和有机物而释放出氨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吸收-消化体系。在微生物作用下,沸石始终处于交换未饱和状态,使得沸石可以长时间保持较高的NH3-N和COD的去除率。而生物基沸石以填料组块的形式交错堆叠,工作时,污水从反应器筒体1底部进入,从进水管2的出水孔2a出来后进入并绕行于堆叠的填料组块6中而形成湍流,加强了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并可有效防止反应器的堵塞。污水处理过后形成清水7并到达填料装置的上方,然后从位于反应器筒体1顶部的排水口3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62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