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底部引入式井下多级油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4562.9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5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增亮;董祥伟;赵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43/38 | 分类号: | E21B4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底部 引入 井下 多级 油水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开采技术领域,是一种井下油水分离装置,尤其是一种底部引入式井下多级油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得解决由于油井的高含水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该技术可以实现在井下对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将分离出的净化水回注到同一井眼的注水层,只将分离出的浓缩油举升至地面,是一项既节能又环保的优势技术。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核心部件是水力旋流器,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及处理能力是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传统的井下油水分离装置配置了多级串联式的井下水力旋流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分离效率的要求,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为实现串联的联接方式不得不配置旁通管,此举使得系统可靠性大大降低。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保留原串联联接方式,在串联联接的基础上再引入多个并联连接的小直径水力旋流器来代替原单级大直径水力旋流器,即采用先并后串的联接方式。多个小直径水力旋流器并联工作的分离性能要优于同等处理能力的单级大直径水力旋流器。为避免旁通管的使用,可以考虑在双封隔器井下油水分离管柱结构基础上采用底部引入式的引流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井下单级或多级串联水力旋流器效率低、旁通管可靠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的井下油水分离装置。该装置中配置了四个水力旋流器,采用先并联后串联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上组和下组,每组包括两个以并联方式联接的水力旋流器,上组和下组再采用串联方式联接。并联方式是指待分离液流同时进入两个水力旋流器进行分离;串联方式是指上组水力旋流器的底流出口与下组水力旋流器的入口连通,上组的底流液进入下组中再次分离。本装置采用原油液的底部引入方式,即采出层的原油液从本装置的底部引入到本装置中的环空部分,经过本装置的环空及其它特殊流道后进入到泵吸入口,经过泵增压后的液流再次返回到本装置中进行油水分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井下多级油水分离装置主要包括:连通双外壳电潜泵吸入口与排出口的上接头,与上接头形成环空流道的上部外壳,带有入口流道、溢流流道与原油液流道的上并联交叉流道体,包含两个水力旋流器的上部并联水力旋流器组,与上部并联水力旋流器组形成环空流道的中部外壳,防止水力旋流器失稳的支撑管,固定支撑管的支撑底座,带有原油液流道和中心流道的上定位座,带有入口流道、溢流流道和原油液流道的下并联交叉流道体,易于更换的外接式溢流油嘴,包含两个水力旋流器的下部并联水力旋流器组,与下部并联水力旋流器组形成环空流道的下部外壳,带原油液流道和中心流道的下定位座,与内、外 插管配合形成原油液流道与注水流道的插管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45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动式酸性气井井下腐蚀监测装置
- 下一篇:恒流水量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