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六棱柱状砌块的挡墙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4334.1 | 申请日: | 2013-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9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昊;张戎泽;蒋凯泉;钱建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E02B3/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蒋亮珠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棱柱 砌块 挡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础工程建设领域,适用于河岸围护等施工建设,具体涉及一种蜂窝形式的砌块的砌筑形式,该砌筑方法方便操作,形式新颖,具有良好的生态性能。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挡(土)墙的质量和功能要求也愈来愈高。重力式挡土墙,指的是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可用块石、片石、混凝土预制块作为砌体,或采用片石混凝土、混凝土进行整体浇筑。它的优点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经济效果好。所以,重力式挡土墙在我国铁路、公路、水利、港湾、矿山等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混凝土材料,混凝土砌块具有抗压强度高、质量好,可以代替现行粘土砖,做为承重砌块,其中,砌块是利用混凝土,工业废料(炉渣,粉煤灰等)或地方材料制成的人造块材,外形尺寸比砖大,具有设备简单,砌筑速度快的优点,符合了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墙体改革的要求。
以前,挡土墙的安全可靠性能是衡量工程最重要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随着科学发展观以及人类对绿色工程的认识的逐渐增加,工程的生态性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挡土墙不仅要满足保土、排水以及保持自身结构的安全可靠外,也要保证其有一定的生态性能。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蜂巢砌块的砌筑形式,可以较好的改良挡土墙的生态性能,使植物更自然的生长,水中的生物也可自由通行,保证了水下的生态环境。同时人落水后也可凭借挡土墙实现自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绿色工程的要求的基于六棱柱状砌块的挡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六棱柱状砌块的挡墙,其特征在于,该挡墙由底层砌块、顶层砌块、侧面砌块、中间互锁的凸砌块和凹砌块组成,所述的凸砌块和凹砌块呈六棱柱状,凸砌块顶部三个对角处设有三个菱形台状凸起,凸砌块底部与顶部对称;所述的凹砌块顶部设有六棱台形凹槽,凹砌块和凸砌块交错叠放,每一层放置同一种砌块,每三个凹砌块上方放置一块凸砌块,凸砌块底部的三个菱形台状凸起分别置于三个凹砌块内相互锁定,同理,每三个凸砌块上方放置一块凹砌块,各层互相交错拼接,并在底层匹配底层砌块、顶层匹配顶层砌块,侧面匹配侧面砌块,形成一道蜂巢挡墙。
所述的凸砌块的边长小于凹砌块,使所述挡墙每隔一层就存在空隙,且在凹砌块中心设有通孔,该通孔与所述空隙连通,形成贯通水平、竖直的三维孔洞。
所述的凸砌块顶面每隔120°的三个对角处分别向中心切出一凹槽,该凹槽的截面呈等腰梯形状,三个凹槽中心处连通,俯视为“Y”形,三个凸砌块相交处形成一个与凹砌块上六棱台形凹槽相互锁定的六边形凸起。
所述的凹砌块顶部设有六棱台形凹槽,使凹砌块顶部形成六条截面呈直角梯形状的脊边,凹砌块侧面设有排水槽。
所述的底层砌块与半个凹砌块形状相同,其底面为平面,顶面设有与凸砌块相匹配的六棱台形凹槽;所述的顶层砌块与底层砌块对称。
所述的侧面砌块包括两种,一种为凸砌块的对剖形成,另一种为凹砌块对剖而成。
上述挡墙通过以下方法砌筑:
(1)在最底层使用底面为平面的六棱柱状底层砌块铺设第一层,所述底层砌块上部设有六棱台形凹槽,使底层砌块顶部形成六条截面呈直角梯形状的脊边,三个底层砌块相交处,形成一个“Y”形凸起;
(2)第二层铺设六棱柱状凸砌块,该凸砌块底部设有与所述“Y”形凸起相匹配锁定的“Y”形凹槽,该“Y”形凹槽使凸砌块底部形成三个菱形台状凸起,每三个底层砌块上方放置一凸砌块,相邻凸砌块间设有间隙,这样通过局部自定位,可以使凸砌块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的同时保证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所述的凸砌块顶部形状与底部形状对称;
(3)第三层铺设六棱柱状凹砌块,该凹砌块底部设有六棱台形凹槽,该六棱台形凹槽嵌合在三个相邻凸砌块上菱形台状凸起拼成的六边形凸起上;所述的凹砌块顶部形状与底部形状对称;
(4)以此类推,将凸砌块与凹砌块层层叠加,并在顶部设置顶层砌块,侧面设置侧面砌块,形成一道蜂巢挡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43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双腔伤口引流管
- 下一篇:导管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