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制样系统大小车定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2706.7 | 申请日: | 2013-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3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新;成惠萍;王亮;郝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长治维特衡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3/028 | 分类号: | G01D3/028;G01N1/04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吴立;冷锦超 |
地址: | 04601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制 系统 小车 定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样车的定位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采制样系统大小车定位器。
背景技术
现在煤产品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对煤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在卸车前对煤质进行全面抽查,并且留存所有供货方记录完整的样品,汽车自动采样系统应运而生,为了保证煤入库前的质量检验,既不用卸下物料,又能对整车物料进行全方位合理的抽取样品,现场大车和小车运动过程距离控制使用的控制方式主要是:利用不同距离安装数个接近开关目标板控制大车和小车的实际行驶距离,这种方式只能控制一个行程范围,并不能精确定位大、小车的实际位置,而且对环境粉尘要求较严,由于粉尘的堆积,对接近开关的检测精度有很大影响,这种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求,造成很大的控制误差,还经常因为定位不准,给实际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采制样系统大小车定位器,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安装方便、使用周期较长、损耗成本降低、并且使得大车或小车的位移点定位更精准的采制样系统大小车定位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采制样系统大小车定位器,包括转轴、连杆和支座,所述转轴上依次套装有测速轮和轴承总成,在所述轴承总成的尾部安装有编码器,所述编码器将所述测速轮的旋转角度转换成电信号由仪表输出实际移动的直线距离,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轴承总成固定,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座活动连接。
所述连杆上连接有弹簧。
所述连杆与所述轴承总成呈90度角通过焊接固定。
所述测速轮的外圈上设多个等径的通孔,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利用测速轮滚动的角度,编码器将测速轮的角位移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转换成直线距离由仪表输出实际移动距离,这种方式可随机定位大车和小车的实际位置,还可以判断大小车的移动方向,由于其结构形式是封闭式的,对环境粉尘的要求较低,具有安装方便、操作方便而安全、使用周期较长、损耗成本降低的优点,并且使得大车或小车的位移点定位更精准的采制样系统大小车定位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采制样系统大小车定位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采制样系统大小车定位器,包括转轴1、连杆5和支座6,转轴1上依次套装有测速轮4和轴承总成2,测速轮4的外圈上设多个等径的通孔7,相邻两个通孔7之间的距离相等,在轴承总成2的尾部安装有编码器3,编码器3将测速轮4的旋转角度转换成电信号由仪表输出实际移动的直线距离,连杆5的一端与轴承总成2固定,连杆5与轴承总成2呈90度角通过焊接固定,连杆5的另一端与支座6活动连接,连杆6上连接有弹簧8。
利用测速轮4滚动的角度,编码器3将角位移转换成电信号,将电信号转换成直线距离由仪表输出实际移动距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随机定位大车和小车的实际位置,采集样大小车从起点开始,每走过一个采集距离后,仪表上显示的数据和实际移动的距离都能够吻合,且多次循环后回到原点,与起点重合,还可以判断大小车的移动方向。由于其结构形式是封闭式的,对环境粉尘的要求较低,测速轮4的外圈增上增加了孔径相等,孔距相等的多个均布通孔7,用接近开关检测测速轮的旋转脉冲,与编码器3同时对位移距离进行检测,这样,保证了大车和小车在位移距离上能很精确定位,起到了双保险作用,使运行速度绝对可靠,定位精度可达到2mm至5mm。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长治维特衡器有限公司,未经山西长治维特衡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27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