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盆式橡胶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0381.9 | 申请日: | 2013-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4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吉双;席进;梁长海;王诗青;黄正;章征;王禄;英升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减震 机构 橡胶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支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盆式橡胶支座。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盆式橡胶支座(见图5)主要包括上座板1、不锈钢板5、中间减震板6、黄铜密封圈7、承压橡胶板8、下座板9和防尘圈10,地震发生时该支座主要通过其自身结构和材料的力学性能来抵抗来自桥梁上部结构的地震力作用,在地震中容易损坏,同时,固定支座和单向支座非位移方向将桥梁上部结构的地震力直接传递给与其连接的墩台,故墩台强度需特别加强,从而增加了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近几年,国内外地震频发,为了减少地震对桥梁造成的破坏,减少经济损失,需研究一种适用于地震高烈度区桥梁的盆式橡胶支座。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普通盆式橡胶支座抗震、隔震性能差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盆式橡胶支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盆式橡胶支座包括上座板1和下座板9,所述下座板9为顶部敞口底部封闭的空心短四棱柱状,空心处为圆柱盲孔,下座板9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承压橡胶板8、黄铜密封圈7和中间减震板6;所述上座板1的上半部为方形的顶板,上座板1的下半部为圆柱,上座板1的圆柱端位于下座板9的圆柱盲孔;上座板1的圆柱端与下座板9内的中间减震板6之间设有不锈钢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板1的顶板的四边均设有向下的翻边,每侧翻边的内侧与下座板9的外壁之间设有一块以上的弹性块3;所述上座板1的底部设有嵌入的耐磨板4;所述上座板1下半部的圆柱的外圆柱面与下座板9的圆柱盲孔上端之间设有高阻尼橡胶圈2。
所述高阻尼橡胶圈2材料为吸能阻尼橡胶,高阻尼橡胶圈2的横截面为角钢状。
上座板1的每侧翻边的内侧与下座板9的外壁之间设有两块弹性块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上座板的结构,增加了翻边设计,翻边内设有弹性块,可以增强吸能减震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增加了高阻尼橡胶圈,可以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增强吸能减震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增加了耐磨板,地震时与不锈钢板发生滑移,可以消耗地震能量,更好地保护墩台;
(4)本实用新型加工方便、承载力大、减震部件更换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II-II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III-III处的剖视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普通盆式橡胶固定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序号为:上座板1、高阻尼橡胶圈2、弹性块3、耐磨板4、不锈钢板5、中间减震板6、黄铜密封圈7、承压橡胶板8、下座板9、防尘圈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盆式橡胶支座包括上座板1和下座板9。下座板9为顶部敞口底部封闭的空心短四棱柱状,空心处为圆柱盲孔;下座板9内由下至上依次装有承压橡胶板8、黄铜密封圈7和中间减震板6。上座板1的上半部为方形的顶板,上座板1的下半部为圆柱。上座板1的底部与下座板9内的中间减震板6之间设有不锈钢板5。
参见图2、图3和图4,上座板1的顶板的四边均设有向下的翻边,每侧翻边的内侧与下座板9的外壁之间安装有两块弹性块3。上座板1的底部设有嵌入的耐磨板4,耐磨板4与不锈钢板5之间直接形成滑移面,其摩擦系数大于普通滑动支座滑移面的摩擦系数。所述上座板1下半部的圆柱的外圆柱面与下座板9的圆柱盲孔上端之间设有高阻尼橡胶圈2,高阻尼橡胶圈2的横截面为角钢状,材料为吸能阻尼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盆式橡胶支座,当正常工作时,上座板1的底部嵌入的耐磨板4与不锈钢板5之间不会发生滑移,具有吸能作用的高阻尼橡胶圈2不会发生压缩变形,上座板1翻边内部的弹性块3不会发生压缩变形。
当发生地震时,耐磨板4与不锈钢板5会发生滑移,由于它们之间的滑移面的摩擦系数大于普通滑动支座滑移面的摩擦系数,因此可以消耗地震能量;在耐磨板4与不锈钢板5发生滑移的同时,高阻尼橡胶圈2会被压缩产生变形,从而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当高阻尼橡胶圈2的压缩达到一定程度后,上座板1翻边内部的弹性块3会与下座板9的外壁接触,压缩变形,再次吸收地震的能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03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