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张拉桥梁箱梁的张拉辅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9850.5 | 申请日: | 2013-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7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查支祥;徐志龙;蔡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鑫远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桥梁 辅助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用于张拉桥梁箱梁的张拉辅助结构。
背景技术
箱梁结构由于具备跨度大、施工方法灵活、结构刚度大、抗震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故在桥梁工程中被广泛采用。桥梁的箱梁的两端搁置在不同的桥墩上,箱梁结构包括内部中空的长筒体,长筒体由顶壁、底壁和两侧壁构成,长筒体的顶壁的两侧外凸有两个翼缘板,两个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对称设有多股预应力钢绞线。
箱梁结构施工过程中,在箱梁的混凝土浇注完毕且干硬后,需要拆掉模板,再利用千斤顶同时从箱梁的两端张拉紧预应力钢绞线并固定锚具。箱梁的钢绞线为多股如六股,多股钢绞线左右对称地分布在箱梁的两个侧壁。
现有技术是采用逐股张拉的方式施工,即同时用两个千斤顶从箱梁两端张拉单股钢绞线的两端并固定钢绞线两端的锚具,逐股张拉的方式存在缺陷:张拉后续的钢绞线时必然对前面已经张拉并固定好锚具的钢绞线产生影响,使得最终建立的多股钢绞线的预应力与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一股一股的张拉钢绞线速度慢、效率低、工期长。
行业内也考虑过从箱梁的两端同时张拉全部的钢绞线,但存在技术难题:张拉钢绞线并固定锚具时,千斤顶对箱梁端面的混凝土存在沿长度方向的作用力,同时张拉多股钢绞线,千斤顶对桥梁端面的作用力极大,会产生沿着箱梁宽度方向向内和向外的形变趋势,很容易将桥梁箱梁混凝土压变形甚至压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速度快、效果高、能缩短工期且能保证桥梁箱梁混凝土在张拉过程中不被破坏的用于张拉桥梁箱梁的张拉辅助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张拉桥梁箱梁的张拉辅助结构,它包括一块钢端板,钢端板上设有与每股钢绞线一一对应的锚孔,钢端板上固定有一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钢内套筒,钢内套筒的四块钢内板分别与箱梁的顶壁的底面、箱梁的两侧壁的内侧面以及箱梁的底壁的顶面贴合,钢端板上还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护翼,每个侧护翼由一块与箱梁的侧壁的外侧面贴合的第一钢侧板、一块与箱梁的翼缘板的底面贴合的第二钢侧板和一块与箱梁的翼缘板的侧面贴合的第三钢侧板构成。
本实用新型用于张拉桥梁箱梁的张拉辅助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点和有益效果:
施工过程中,当箱梁混凝土浇注完成并干硬后,拆卸掉模板,然后将两个本实用新型的张拉辅助结构分别安装在箱梁的两端,具体说是将每个钢内套筒插入箱梁端部的内腔开口,并使得两个侧护翼包覆在箱梁端部的侧面,再然后,就可以用多个千斤顶同时从箱梁两端同时张拉全部的多股钢绞线,这样,由于是采用全部钢绞线同时张拉,不存在先后张拉的问题,自然避免了张拉后续钢绞线破坏、影响前面已经张拉好的钢绞线,保证了最终多股钢绞线的预应力与设计要求吻合;而且,同时张拉多股钢绞线速度快、效率高、工期短;更关键的是,由于张拉过程中,箱梁端部在千斤顶作用力下形成的沿着宽度方向向内的形变趋势被钢内套筒支撑保护,箱梁端部在千斤顶作用力下形成的沿着宽度方向向外的形变趋势被两侧护翼约束保护,而箱梁端部的底壁的底面又直接搁置在桥墩被桥墩支持保护,故完全能承载多个千斤顶同时张拉产生的巨大作用力,保护箱梁混凝土不被张拉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张拉桥梁箱梁的张拉辅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偏转一定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张拉桥梁箱梁的张拉辅助结构安装在箱梁上的侧视结构图。
图4是图3沿A-A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5是图3沿着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钢端板,2、钢绞线,3、锚孔,4、钢内套筒,4.1、钢内板,5、顶壁,6、侧壁,7、底壁,8、侧护翼,8.1、第三钢侧板,8.2、第一钢侧板,8.3、第二钢侧板,9、翼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张拉桥梁箱梁的张拉辅助结构,它包括一块钢端板1,钢端板1上设有与每股钢绞线2一一对应的锚孔3,具体的说,每股钢绞线位于每一个对应锚孔3的轴线上,张拉的锚具就安装在锚孔3内。钢端板1上固定有一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钢内套筒4,钢内套筒4的四块钢内板4.1分别与箱梁的顶壁5的底面、箱梁的两侧壁6的内侧面以及箱梁的底壁7的顶面贴合,四块钢内板4.1首尾相连成一个构成一个框体即钢内套筒4,钢内套筒4的四块钢内板4.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钢端板1上还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护翼8。每个侧护翼8由一块与箱梁的侧壁6的外侧面贴合的第一钢侧板8.2、一块与箱梁的翼缘板9的底面贴合的第二钢侧板8.3和一块与箱梁的翼缘板9的侧面贴合的第三钢侧板8.1构成。换句话说,左侧的第一钢侧板8.2、第二钢侧板8.3和第三钢侧板8.1从下往上依次连接构成了一Z字形的侧护翼8,包覆箱梁端部的左侧的侧壁6的外侧面和左侧的翼缘板9的底面和左侧面,右侧的第一钢侧板8.2、第二钢侧板8.3和第三钢侧板8.1从下往上依次连接构成了一Z字形的侧护翼8,包覆箱梁端部的右侧的侧壁6的外侧面和右侧的翼缘板9的底面和右侧面。上述的同一侧的第一钢侧板8.2、第二钢侧板8.3、第三钢侧板8.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鑫远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鑫远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98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