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梯用的阻尼减震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9547.5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96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浩;钱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森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6/00 | 分类号: | F16F6/00;B66B1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李大刚 |
地址: | 313013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阻尼 减震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特别是一种电梯用的阻尼减震单元。
背景技术
电梯轿厢是乘客直接接触的电梯部件,为了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度,通常会使用控制手段使电梯曳引机的运转速度控制得较为缓和,以抑制超重和失重给乘客带来的不适。但是由于电梯楼层一般只有3到4米,减速及加速行程较短,超重和失重很难有效得到控制。因此目前,很多电梯生产厂家都在电梯轿厢与轿厢底架之间设置弹簧等缓冲设备以缓解超重和失重的震荡,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2116141 U的实用新型专利,它公开了一种电梯轿厢减震架。包括轿厢本体,边架,底架,减震弹簧;所述的边架分别布置在轿厢本体的两侧,底架布置在轿厢本体的下方、两侧边架之间,轿厢本体与底架之间布置减震弹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梯轿厢减震架,利用边架吸收电梯两侧的震动,底部震动由底部的减震弹簧吸收,将轿厢受到的震动减至最小。增加了乘坐时的舒适度。但是这种方式减震效果调节是通过弹簧实现的,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被压缩或拉长的距离有关,在乘客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弹簧被压缩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减震的效果不能有效地发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的阻尼减震单元。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电梯轿厢,可以在电梯轿厢内起到减震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提升乘客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梯用的阻尼减震单元,其特点是: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中空柱,中空柱的柱体上还设有线槽,线槽内设有闭合线圈;中空柱内设有永磁体,永磁体的上端固定在顶板下;且中空柱体外套设有用于支撑顶板的支撑弹簧。在顶板受到向上运动时,阻尼减震单元提供向上的顽抗力,且该顽抗力与顶板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顶板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大,则顽抗力越大;在顶板受到向下运动时,阻尼减震单元提供向下的顽抗力,且该顽抗力与顶板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顶板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大,则顽抗力越大;使得顶板的运动始终处于阻尼运动状态。其基本原理是:由于永磁体在闭合线圈附近移动时,在楞次定律的作用下,闭合线圈会产生一个始终抵抗永磁体运动的磁场,而且该磁场与永磁体的运动速度相关,速度越快,磁场强度越大。
上述的电梯用的阻尼减震单元中,所述顶板下设有弹簧座,用于固定支撑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一底座和顶板之间设置闭合线圈和永磁体,利用楞次定理,提供一个时刻抵抗顶板相对底座运动的力,这个力随顶板的相对运动速度而时刻变化的。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电梯轿厢可以为电梯轿厢内的乘客提供实时匹配的缓冲力,其缓冲效果也相对弹簧减震高很多,乘客的舒适度也极大地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顶板,2-永磁体,3-弹簧座,4-闭合线圈,5-底座,6-支撑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种电梯用的阻尼减震单元,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5,底座5上设有中空柱,中空柱的柱体上还设有线槽,线槽内设有闭合线圈4;中空柱内设有永磁体2,永磁体2的上端固定在顶板1下;且中空柱体外套设有用于支撑顶板1的支撑弹簧6。所述顶板1下设有弹簧座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固定在电梯轿厢的底面上,然后在本实用新型的顶板上铺设地板,在电梯轿厢底面和地板之间可均匀设置多个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减震单元。此时,在地板受到向上运动时,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减震单元提供向上的顽抗力,且该顽抗力与顶板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地板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大,则顽抗力越大;在地板受到向下运动时,阻尼减震单元提供向下的顽抗力,且该顽抗力与顶板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地板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大,则顽抗力越大;使得地板的运动始终处于阻尼运动状态。从而减弱了地板上的乘客的震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森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森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95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