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纵轴流联合收割机的排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7232.7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05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方友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益阳资江联合收割机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F17/04 | 分类号: | A01F17/04 |
代理公司: | 益阳市银城专利事务所 43107 | 代理人: | 舒斌;夏宗福 |
地址: | 413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轴 联合收割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机械,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纵轴流联合收割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纵轴流联合收割机的排杂装置。
背景技术
谷物联合收割机简称联合收割机,就是收割农作物的联合机,是能够一次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从田间直接获取谷粒的收获机械。国外的农机行业由于起步早、投入大、技术水平高,早已形成了一机多用甚至一机通用的格局,相关技术也极为成熟。小麦、水稻和玉米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产量高且种类繁多。现阶段国内可实现一机多用的机型多为中大机型,如迪尔公司、佳联公司生产的联合收割机,喂入量在5㎏/s以上,直收籽粒,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大地块种植区、作业区,受地域限制较大。
目前,国内大部分生产厂家生产的均是小型联合收割机,作物针对性强、使用时间集中。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对适用性强、属中小型的一机多用机型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适应国内绝大部分种植区域的纵向轴流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机型。纵轴流联合收割机以其收割喂入量大、效率高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的收获,这种收割机脱粒滚筒是纵向安装,其排草口和排杂口置于机器的尾部。由于收割机排草口和排杂口位于同一位置,且排杂口位于排草口的下部,故限制了机箱内振筛抛出物的下落距离和下落高度,谷粒与杂物难以分离,导致排杂口排出的杂余中夹带谷粒而损失增加,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于排杂、降低损失率的纵轴流联合收割机的排杂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其发明目的的,一种纵轴流联合收割机的排杂装置,它包括机箱,机箱的尾部设有排草口,机箱侧面的上方近箱尾处开设有排杂口,排杂口的周围设有围板,围板的上、下板为向机箱外方向上倾斜;所述围板的左、右板之间横向设有防溅板。
本实用新型为了便于排杂,所述的防溅板向机箱外方向上倾斜20°~40°,数量为2~5片;所述的围板的上、下板倾斜角度为40°~70°。
本实用新型为了便于杂物回田,所述的围板的上方设有导流罩。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较好的实现了发明目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排杂口与排草口分离设置,增加了振筛抛出物的下落距离和下落高度,有效降低清选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箱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可知,一种纵轴流联合收割机的排杂装置,它包括机箱1,机箱1的尾部设有排草口6,机箱1侧面的上方近箱尾处开设有排杂口3,排杂口3的周围设有围板4,围板4的上、下板为向机箱1外方向上倾斜;所述围板4的左、右板之间横向设有防溅板2。
本实用新型为了便于排杂,所述的防溅板2向机箱1外方向上倾斜20°~40°(本实施例为20°),数量为2~5片;所述的围板4的上、下板倾斜角度为40°~70°(本实施例为40°)。
本实用新型为了便于杂物回田,所述的围板4的上方设有导流罩5。
本实用新型在田间作业时,收割的粮食作物脱粒后输送进机箱1内,分离的茎杆由机箱1尾部的排草口6排出回田,而设在机箱1内的振筛配合风机对谷粒进行筛选除杂。由于排杂口3设在机箱1侧面的上方近箱尾处,使得振筛抛出物的下落距离和下落高度大大增加,进而能充分筛选除杂;由于排杂口3的周围设有围板4且围板4的上、下板为向机箱1外方向上倾斜,倾斜角度为40°~70°(本实施例为40°),在风力的作用下,较重的谷粒顺着围板4的倾斜内壁回落到机箱1内进行收集,而杂物则向上斜方飞出,再经导流罩5引导向下排出,避免灰尘和杂物飘向操作人员;为了防止风力不稳定或谷粒不是很饱满时飞溅出,在围板4的左、右板之间横向设有2~5片(本实施例为2片)防溅板2且防溅板2向机箱1外方向上倾斜20°~40°(本实施例为20°),进一步降低损失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益阳资江联合收割机开发有限公司,未经益阳资江联合收割机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72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驱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站立驾驶的三轮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