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通道多组分固定源采样分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6627.5 | 申请日: | 201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39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贺克斌;姚志良;张明辉;申现宝;肖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5/00;G01N1/2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组分 固定 采样 分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染物排放分析的仪器,特别涉及一种多通道多组分固定源采样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固定源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其排放的废气中包含气态和颗粒态多种污染物。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二次反应和转化,因此利用单一污染物对源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限制。为了探索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并进一步深入解析源排放特征,同时对气态和颗粒态等多种污染物进行采样分析十分必要。
目前已有多种可用于固定源排放分析的仪器。烟气分析仪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独立完成烟尘或烟气的测试,不能同时对烟尘和烟气进行分析。对废气进行检测,只能输出一定时间内5种常规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无法输出逐秒的连续检测数据。对烟尘检测时,只能基于重量法和烟气流量测得烟尘平均浓度。固定源烟气在线监测系统(CEM)可以实现对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颗粒物的连续在线监测,但分析的烟气成分较少,而且其时间分辨率一般为1分钟,无法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数据。
目前的固定源监测分析仪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可检测污染物组分还不够多。2.无法实现对VOCs等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排放成分的分析。3.当采用多台测试仪器联用来扩大污染物检测范围时,因涉及多个进气口的空间位置不同和分析时间存在差异等问题,无法对各仪器获取数据进行综合比对。4.对于颗粒物只能得到排放浓度的数据,无法对其理化特征进行解析。5.获取数据的时间分辨率还不够高,对于较短时间内的污染物排放趋势变化难以进行解析。6.对烟道内的烟气成分进行直接测定,难以反映烟气与空气接触后,因二次反应而引起污染物排放变化后的实际排放。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通道多组分固定源采样分析装置,可以实现针对同一采样点同时对多种组分进行逐秒的在线分析和数据记录,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通道多组分固定源采样分析装置,包括采样枪1,采样枪1尾部通过螺纹连接到颗粒物切割头2的进气端,颗粒物切割头2的出气端通过MPS伴温导气软管3与MPS稀释系统4的进气口连接,MPS稀释系统4由与其相连的空气压缩机5提供稀释空气,MPS稀释系统4的出气口通过气动接头连接到2个分气管6的进气口,每个分气管6的末端均设置有带单向阀的气体排空口7,每个分气管6的主体上均设置有等效采样口8,其中一个分气管6的一等效采样口8连接气体浓度传感器9,另有两个等效采样口8构成一组且连接VOCs采样架10,VOCs采样架10包括与组内一等效采样口8连接的A无油泵12-1,A无油泵12-1与Tedlar采气袋13相连,组内另一等效采样口8通过DNPH吸附管11与B无油泵12-2相连;
另一个分气管6的一等效采样口8连接颗粒物在线检测仪19,其他等效采样口8连接的部件结构相同,即等效采样口8连接颗粒物双层膜采样装置14,颗粒物双层膜采样装置14下部出口连接干燥器15,干燥器15出口连接质量流量计控制器17,质量流量计控制器17一端与质量流量计体积积算仪16相连,质量流量计控制器17另一端与负压抽气泵18相连。
所述的颗粒物切割头2流量分别为3L/min或10L/min,切割粒径为PM2.5或PM10。
该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可以对气态和固态典型污染物进行采样及在线检测。
2)带有VOCs采样架10,可以对烟气中VOCs组分进行采样。
3)该装置可以实现针对同一采样点同时对多种组分进行逐秒的在线分析和数据记录。
4)分辨率高,可以更加精确地反映源排放的变化趋势。
5)可以模拟污染物与空气接触的过程,所获取的数据更加接近于实际环境下的排放结果。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做详细叙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66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