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止血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6288.0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31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初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初君 |
主分类号: | A61B17/135 | 分类号: | A61B17/1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海淀区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止血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止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止血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止血带主要是用粘扣将止血带固定到四肢相应的位置上,然后通过挤压乳胶球给气带充气,止血带膨胀挤压肢体闭合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止血带缺点是固定时间长,充气时间长(整个气袋全部充满),单手无法操作等缺点,这些缺点对于在战场上负伤的战士或者屋外运动者来说很致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止血带,用以解决现有止血带固定时间长、充气时间长、单手无法操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充气带,在沿着所述柔性充气带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充气室,所述多个充气室中每相邻的两个充气室连通;
夹子,具有可开合的夹紧口,所述柔性充气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夹紧口的边缘,所述夹紧口的长度大于所述柔性充气带的宽度;
充气乳胶球,其出气口通过一气管与一个所述充气室连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止血带,所述夹子包括:
第一板状夹臂,具有夹持端和人手操作端,所述柔性充气带的一端固定于该夹持端的边缘;
第二板状夹臂,具有夹持端和人手操作端,所述第二板状夹臂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板状夹臂的对应侧边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板状夹臂的夹持端与所述第二板状夹臂的夹持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板状夹臂的人手操作端与所述第二板状夹臂的人手操作端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止血带,所述第二板状夹臂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板状夹臂的对应侧边转动连接,具体为:
所述第一板状夹臂的左侧边和右侧边上分别设置有凸起,该凸起上设置有通孔;
所述第二板状夹臂的左侧边和右侧边上分别设置有凸起,该凸起上设置有通孔;
所述第一板状夹臂的左侧边上凸起的通孔与所述第二板状夹臂的左侧边上凸起的通孔,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板状夹臂的右侧边上凸起的通孔与所述第二板状夹臂的右侧边上凸起的通孔,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止血带,所述人手操作端具有用于方便人手操作的手指插孔。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止血带,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充气室内大气压力的压力表,设置于所述柔性充气带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止血带,所述柔性充气带为用柔性密封材料制成的柔性密封充气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止血带,与所述充气乳胶球的出气口连通的充气室为与所述夹子距离为7厘米的充气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操作快速;充气时间短;单手可以操作,特别是在战场上操作时间越短,战士流血越少,更容易挽救战士生命,户外运动者也是一样;体积小,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止血带在使用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中:①.第一板状夹臂;②.第二板状夹臂;③.柔性充气带;④.充气乳胶球。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止血带在使用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止血带在使用状态时的另一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止血带的使用方法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止血带在使用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止血带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止血带的后视图;
图8为图6中止血带的侧视图;
图9为图6中止血带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止血带,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初君,未经初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62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