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脉冲间隔的无线测距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5956.8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42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谢京华;杨伟军;孙盛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08 | 分类号: | G01S13/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杨永梅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脉冲 间隔 无线 测距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列车领域,尤其涉及铁路机车领域中防止事故发生的基于脉冲间隔的无线测距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铁路网的扩展和纵横交错,越来越小的行车间隔以及不断提高的列车速度,使轨道交通的安全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的多次事故表明了目前我国的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具有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监测手段,对于前后车辆的监视缺乏更可靠的措施。现有的国内动车上安装使用的都是CTCS系统(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调度中心接收列车运行信号,并对列车和信号机进行控制,列车根据信号机以及调度中心的指令运行。列车本身并不能知道前后车辆的具体情况,不与前后列车直接通信,所有行车状态均由列车调度中心进行信息下发。
国内的高铁防撞系统主要是基于区间的方式,通过地面色灯信号机显示前面的区间是否空闲而决定后面列车是否可以开进区间。地面信号的控制通过轨道电路来实现的,通过轨道电路对铁路区间的色灯信号机进行控制,显示不同的颜色。例如红灯表示前方区间有车,需要停车;黄灯表示需要慢行;绿灯表示可以按正常速度通过。
综上,国内现有的列车避撞技术无法直接获取前后列车之间的相对距离,前后列车也无直接通信。因此,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对于前后车辆的运行情况无法了解,而完全听从调度中心的命令,依据铁路上的色灯信号运行。因此,一旦由于设备故障而出现调度问题,则存在极大的撞车隐患,将可能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无法直接通信,无法获取前后列车之间的相对距离来避免事故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脉冲间隔的无线测距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脉冲间隔的无线测距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本列车上的无线收发装置和安装在对方列车上的应答装置,所述无线收发装置和应答装置通过无线信号连接;所述无线收发装置包括无线收发主机、收发天线和显示控制终端,所述无线收发主机通过接口连接显示控制终端,所述收发天线与无线收发主机通过信号连接;所述应答装置包括应答器和应答天线,所述应答器和应答天线通过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应答器包括第一采样电路、第一数字下变频电路、第一滤波电路,所述第一采样电路、第一数字下变频电路、第一滤波电路依序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应答器还包括判断电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连接判断电路。
进一步地,上述无线收发主机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第二采样电路、第二数字下变频电路、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二采样电路、第二数字下变频电路、第二滤波电路依序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收发天线包括辐射器、引向器、射频插座和天线底板,所述辐射器、引向器呈一字型设置在天线底板上,所述辐射器设置在四个引向器的中间并通过射频插座连接天线底板。
进一步地,上述无线收发主机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和处理器,所述接收器和发射器分别连接收发天线,所述接收器连接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连接显示控制终端。
进一步地,上述发射器包括频率源、I/Q调制器、调制开关、功率放大器,所述频率源、I/Q调制器、调制开关、功率放大器依序连接。
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的基于脉冲间隔的无线测距系统,使得本列车可以实时高可靠高精度高效地确定本列车与前后列车之间的距离,从而做出正确的行驶策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基于脉冲间隔的无线测距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59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