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消化内科用消化道测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4942.4 | 申请日: | 201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0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卫;刘东国;李昌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立卫 |
主分类号: | A61B5/22 | 分类号: | A61B5/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554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化 内科 消化道 测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化内科用消化道测压器。
背景技术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其中,消化管又称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发生病变将会引起其他系统的相应病变,因此在诊断病情时,一般会通过对消化系统的检测进行判断。然而用于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手段非常有限,尤其是对消化道压力的检测,几乎没有专用的检测设备。目前,在临床上一般是使用多孔测压仪来检测胃肠蠕动压力的变化,但是多孔测压仪并不能直观地检测其压力,所以检测并不准确,给医务人员判断病情带来了难度。
中国专利号为201020168117.8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消化内科用消化道测压器,这种测压器实现了对消化道的压力检测,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1、因为通气管内端连接有一个检测气囊,所以在插入消化道时非常不方便;2、检测气囊的气体只能由外部的充气气囊有限供给,且充其量不易控制,导致测压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既能方便插入消化道,又能方便控制充气量,且操作方便的消化内科用消化道测压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消化内科用消化道测压器包括能插入消化道内的通气管,通气管内端连接有检测气囊,通气管外端连接有气压表,其结构特点是:通气管外部轴向滑动套装有延伸管,检测气囊设置在对应的延伸管内,通气管外端连接有向通气管充气的伸缩气囊,伸缩气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单向阀。
本消化内科用消化道测压器是通过外套式单向充气结构来实现既能方便插入消化道,又能方便控制充气量,且操作方便的。
外套式单向充气结构主要包括套装在通气管外部的延伸管和设置在通气管外端的单向阀和伸缩气囊。其中,延伸管和通气管是轴向滑动配合关系,也就是说,在外力作用下通气管和延伸管可以在轴向上相对滑动。为了方便叙述,将通气管与检测气囊的一端称为内端,将通气管与气压表连接的一端称为外端;同样的,延伸管靠近检测气囊的一端称为内端,靠近气压表的一端称为外端。在初始状态下,也就是在未充气状态下,检测气囊是收缩在延伸管内端空腔中的,这样,延伸管就将检测气囊和通气管完全包裹起来。使用时,先将延伸管插入消化道内,然后固定延伸管,再将通气管向消化道内继续推动,以将检测气囊推出延伸管。这样,不但可以利用延伸管光滑的外壁顺利插入消化道内,简化了插入程序,节约插入时间,而且在初始状态起到了对检测气囊的保护作用,有效避免了意外破损情况。通气管外端连接的伸缩气囊具有自动恢复原状的功能,这样就可以在外力作用下持续对通气管通气。伸缩气囊出气端的单向阀可以起到防止充入通气管的空气流出的作用,不但能够缩短充气时间,而且对充气量的控制也更加简单。伸缩气囊进气端的单向阀可以保证空气只能从外部进入伸缩气囊,而伸缩气囊中的空气不会外泄,大大提高了空气的利用率,有助于缩短充气时间。
作为改进,延伸管和通气管之间填充有食用润滑剂。
在延伸管和通气管之间填充食用润滑剂,可以提高延伸管和通气管之间的轴向滑动性能,这样在推出检测气囊时将更加顺畅,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
综上所述,采用这种结构的消化内科用消化道测压器,结构合理,既能方便插入消化道,又能方便控制充气量,且操作方便,有助于提高检测速度和精度。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通气管,2为检测气囊,3为气压表,4为延伸管,5为单向阀,6为伸缩气囊,7为润滑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立卫,未经张立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49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