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023338.X | 申请日: | 2013-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0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吴百春;张晓飞;邓皓;刘光全;罗臻;李婷;刘译阳;王毅霖;杨雪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J20/30 | 分类号: | B01J20/30;B01J20/24;C02F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嫚嫚 |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藻 酸钠基钙 离子 吸附剂 制备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尤其有关于一种水处理技术领域中的以海藻酸钠为基体的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
在工业、生活用水过程中,钙离子被认为是产生硬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去除水中的钙离子是降低水体硬度、改善水处理效果从而提高污水回用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多种技术方法被用于软化净水,典型的有化学沉淀法、膜技术、离子交换和吸附法。其中,化学沉淀法如石灰软化法需要投加大量化学药剂,而产生大量的污泥,易造成二次污染,增加处理成本;膜技术的膜表面易形成污垢,需要定期清洗,产生的清洗液量大又会污染环境,且处理量有限;离子交换和吸附法是去除金属离子的常用方法,具有处理量大、可再生、成本低等优点,开发低成本的可再生有机材料去除金属离子已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利用生物质及农业废物去除金属离子倍受关注。
海藻酸钠原料易得且成本低廉,其溶液中加入磷酸氢二铵后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得到球形海藻酸钙,而后将球形海藻酸钙置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将形成球形钙离子吸附剂,该吸附剂表面带有大量的羧基和羟基等钙离子吸附位,适用于溶液中钙离子的吸附分离和去除。
然而,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专门用于制造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装置。并且相关专利和文献报道也未见公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其能快速、方便地制备低成本、高机械强度、高吸附量的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所述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包括:
溶解混合装置,其具有水浴锅,所述水浴锅内放置有三口烧瓶,所述三口烧瓶中设有电磁搅拌器,所述三口烧瓶中盛装有水和海藻酸钠固体;
滴定熟化装置,其具有分液漏斗,所述分液漏斗的下端连接有滴定管,所述滴定管的下方设有烧杯,所述烧杯的下方设有磁力搅拌器,所述烧杯中盛装有氯化钙溶液,所述分液漏斗接收来自所述三口烧瓶中制备出的海藻酸钠溶液;
滴定熟化装置,其具有分液漏斗,所述分液漏斗的下端连接有滴定管,所述滴定管的下方设有烧杯,所述烧杯的下方设有磁力搅拌器,所述烧杯中盛装有氯化钙溶液,所述分液漏斗接收来自所述三口烧瓶中制备出的海藻酸钠溶液;
清洗再生装置,其具有蠕动泵,所述蠕动泵通过一纯水罐与一有机玻璃管柱相连,所述有机玻璃管柱接收来自所述烧杯中制备出的海藻酸钙颗粒。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玻璃管柱内设有石英砂板滤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玻璃管柱的下端连接有聚四氟塞出水口。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玻璃管柱的下方设有废液槽。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滴定管的材料为聚乙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滴定管呈倒圆锥体形,其底端开口直径为1~5mm。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玻璃管柱的直径为2.5~4cm,其长度为25~40cm。
本实用新型的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的特点及优点是:该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能快速、方便地制备低成本、高机械强度、高吸附量的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的主视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海藻酸钠基钙离子吸附剂的制备系统的主视图。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33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