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座椅固定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5727.8 | 申请日: | 2013-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8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015 | 分类号: | B60N2/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固定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固定装置及具有所述座椅固定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一般包括车身地板及座椅,及其他通用的部件,如发动机、离合器、车门和车窗等。现有的座椅都是通过螺栓固定于车身地板上,虽然用螺栓能将座椅牢固地固定于车身地板上,但当需要将座椅从车身地板上拆卸时却很难将螺栓拧开。因此,现有的座椅固定装置不方便将座椅从车身地板上拆卸。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将座椅从车身地板上拆卸的座椅固定装置以及具有该座椅固定装置的汽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座椅固定装置,用于将座椅固定于车身地板的卡环上,所述座椅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可旋转地设于座椅的底部的前锁止卡板和用于可旋转地设于座椅的底部的后锁止卡板,所述前锁止卡板上设有用于与车身地板的卡环卡合的前卡槽,所述后锁止卡板上设有用于与车身地板的卡环卡合的后卡槽,所述后卡槽与所述前卡槽相对设置,且所述前锁止卡板在外力作用下可旋离车身地板的卡环,以解除所述前卡槽与所述卡环之间的卡合。
优选的,所述座椅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前锁止卡板解除所述前卡槽与所述卡环之间的卡合的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前锁止卡板固定。。
优选的,所述座椅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前锁止卡板被旋转后复位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座椅及所述前锁止卡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复位件为扭簧。
优选的,所述座椅固定装置还包括二转轴,所述转轴固定于所述座椅上,所述前锁止卡板及所述后锁止卡板通过所述转轴分别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座椅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设有卡环的车身地板、座椅固定装置及座椅,所述座椅固定装置用于将座椅固定于车身地板的卡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固定装置包括前锁止卡板和后锁止卡板,所述前锁止卡板及所述后锁止卡板均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座椅的底部上,所述前锁止卡板上设有前卡槽,所述后锁止卡板上设有后卡槽,所述后卡槽与所述前卡槽相对设置且都与车身地板的卡环卡合,且所述前锁止卡板在外力作用下可旋离所述卡环,以解除所述前卡槽与所述卡环之间的卡合。
优选的,所述座椅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前锁止卡板解除所述前卡槽与所述卡环之间的卡合的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前锁止卡板固定。
优选的,所述座椅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前锁止卡板被旋转后复位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座椅及所述前锁止卡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复位件为扭簧。
优选的,所述座椅固定装置还包括二转轴,所述转轴固定于所述座椅上,所述前锁止卡板及所述后锁止卡板通过所述转轴分别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座椅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上述方案,当需要将座椅从车身地板上取下时,只需提供一外力将前锁止卡板的前卡槽与前卡环之间的卡合解除时便能将座椅取下。因此,本实用新型座椅固定装置方便将座椅从车身地板取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固定装置应用于汽车上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汽车中车身地板的平面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汽车中拆解部分零件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汽车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固定装置30,座椅固定装置30用于将座椅20固定于车身地板10上。
请一并参阅图2,车身地板10上设有前卡环12和后卡环14,所述前卡环12和后卡环14用于与座椅固定装置30卡合。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座椅固定装置30包括前锁止卡板32、后锁止卡板34、弹性复位件36、转轴38及拉杆39。前锁止卡板32及后锁止卡板34通过所述转轴38分别可旋转地设于座椅20的底部,且部分弹性复位件36的两端分别与座椅20及前锁止卡板32连接以使前锁止卡板32能相对座椅20旋转后复位,其余弹性复位件36的两端分别与座椅20及后锁止卡板34连接以使后锁止卡板34能相对座椅20旋转后复位。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36均为扭簧。拉杆39与前锁止卡板32固定,以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前锁止卡板32绕所述转轴38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57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