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配电箱的插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4175.9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3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黄福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龙机动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015 | 分类号: | H02B1/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黄冠华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箱 插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电箱,特别是指一种配电箱的插板。
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装置。而在配电箱中,插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有的用于配电箱的插板是由若干个小块插板组成,且各小块插板在安装上不仅费时费力,造成安装繁琐,而且易产生对内部元器件的损坏,造成不易推广,且小块插板在拼装时,难于控制各插孔之间的距离,且还会造成安装尺寸的偏差,造成后续元器件的安装程序繁琐,报废率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安装且易于推广的配电箱的插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配电箱的插板,包括插板本体,所述的插板本体呈工字形设置,该插板本体包括固定部及连接部,所述的连接部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连接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的连接部上设置有若干个插孔,且各插孔等距设置于连接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分散的小插板集合成一块插板,且插板上等距设置插孔,有效的实现了元器件等距安装于该插板上,大大简化了元器件的安装程序,且该插板只需将安装孔定位,便实现了插板的安装,便于安装,节省人力物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各插孔位于同一直线上设置,且所述的插孔为方形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实现元器件等距安装于插板上,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连接部长度方向的两边缘设置有挡边,该挡边垂直连接部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连接部长度方向的两边缘设置有挡边,该挡边垂直连接部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了插板的强度,使插板不易变形,有效的对元器件的两端实现定位,便于元器件安装。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连接部沿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四排定位孔,且各排的定位孔等距设置,该定位孔为圆形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插板在安装时实现定位。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配电箱的插板,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包括插板本体1,所述的插板本体1呈工字形设置,该插板本体1包括固定部11及连接部12,所述的连接部12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连接有固定部11,该固定部11上设置有安装孔111,所述的连接部12上设置有若干个插孔121,且各插孔121等距设置于连接部12上,将分散的小插板集合成一块插板,且插 板上等距设置插孔,有效的实现了元器件等距安装于该插板上,大大简化了元器件的安装程序,且该插板只需将安装孔定位,便实现了插板的安装,便于安装,节省人力物力。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各插孔121位于同一直线上设置,且所述的插孔121为方形孔,便于实现元器件等距安装于插板上,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所述的连接部12长度方向的两边缘设置有挡边13,该挡边13垂直连接部12设置,加强了插板的强度,使插板不易变形,有效的对元器件的两端实现定位,便于元器件安装,所述的连接部12沿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四排定位孔122,且各排的定位孔122等距设置,该定位孔122为圆形孔,便于插板在安装时实现定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龙机动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龙机动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41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