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梯对重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013007.8 | 申请日: | 2013-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2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 发明(设计)人: | 潘辉;周小炳;沈伟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顺达伯耐特电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B11/04 | 分类号: | B66B11/04;B66B17/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11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安装双排对重块的电梯对重架装置。
背景技术
重量平衡系统的作用是使对重与轿厢达到相对平衡,即在电梯工作中使轿厢与对重间的重量差保持在某一个限额之内,从而平衡轿厢的重量和部分电梯负载重量,减少电机功率的损耗,保证电梯的曳引传动平稳、正常。重量平衡系统由对重装置和重量补偿装置两部分组成。对重装置一般包括对重架、对重轮、对重缓冲器、导靴、对重块和对重块压板。对重架一般包括两根直梁、两根上横梁和两根下横梁。两根直梁一般由槽钢制成,相互平行,开口相对。上下横梁一般由钢板制得,两根上横梁平行固定在两根直梁的顶端,两根下横梁平行固定在两根直梁的下端。对重块的两端卡入两根槽钢外直梁的槽内。对重装置的总重与轿厢总重和额定载荷之和的0.4到0.5倍。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平衡系数,需要配重若干的对重块,电梯的额定载荷越大,需要的对重块就越多,而对重块过多时就会使整个对重装置的高度过高,因为电梯井道顶层的高度较低,在安装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另外如果将对重块做的过大过重,则在安装时就很难将对重块放入对重框。
于2009.12.09公告,授权公告号 CN 201592940 U,名称为“一种可安装双排对重块的电梯对重框”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梯对重架,“包括上梁、下梁及两根槽钢外直梁,所述上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对重轮,还包括一根工字钢内直梁,所述内直梁设置在两根外直梁之间,所述内直梁的上端设置在上梁上,所述内直梁的下端设置在下梁上。”利用该专利技术方案,可以减少单块对重块的重量和降低对重装置的高度,从而利于对重装置装配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两根外直梁的间距较大,对重架的刚度较低,影响对重装置运行的平稳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对重架的刚度高的电梯对重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和对重轮;所述对重架包括前后两根由钢板制成的上横梁、前后两根由钢板制成的下横梁及左右两根由槽钢制成的外直梁和设于两根外直梁之间的中直梁,对重轮的轮轴与两根上横梁相连。所述对重架还包括一根加强横梁和前后两块连接板。所述加强横梁位于上横梁的下方,中直梁的上端与加强横梁的中部的下端固连,中直梁的下端与下横梁固连,加强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根外直梁固连,前面一块连接板的上下端分别与前面一根上横梁和中直梁的前侧面固连,后面一块连接板的上下端分别与后面一根上横梁和中直梁的后侧面固连。
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设置的加强横梁,提高了对重架上端的刚度,借此提高了整个对重架的刚度,从而有利于对重装置运行的平稳性。
作为优选,两根上横梁的左端之间和右端之间还设有增强连接件,增强连接件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根上横梁固连。本优选方案,可以降低上下横梁的厚度,有利于降低对重架的材料消耗,从而降低对重架的制造成本。
作为优选,中直梁由两根与外直梁一样的槽钢焊连制成。本优选方案,有利于降低材料采购规格,从而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作为优选,上下横梁与左右两根外直梁之间、中直梁的下端与下横梁之间、连接板与中直梁及上横梁之间均采用螺钉结构固连。本优选方案,装拆方便。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两根防跳杆,两根防跳杆分设于对重轮的左右两侧,防跳杆的前后端分别与前后两根上横梁相连。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提高对重装置的运行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电梯对重装置的对重架的刚度高,所述电梯对重装置运行平稳、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顺达伯耐特电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顺达伯耐特电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30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