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温绝热储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2759.2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6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陈福洋;李怀恩;郭秀平;金晶;刘春枝;陈栋;刘彦兵;王亚倩;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12 | 分类号: | F17C1/12;F17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温 绝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温储罐,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LNG加气站用低温绝热储罐。
背景技术
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是气田开采出来的天然气经过脱水、脱酸性气体和重烃类,然后经压缩、膨胀、液化而成的低温液体,其主要成份是甲烷,其临界温度约为-82.5℃,临界压力约为4.6MPa。LNG独特的储存和运输形式非常有利于远距离运输、有利于边远天然气的回收及降低天然气的储存成本、有利于天然气应用中的调峰,同时,由于天然气在液化前进行了净化处理,所以它比管道输送的天然气更为洁净。并且,随着LNG汽车的应用,LNG加气站也相应发展起来。在LNG加气站中,低温绝热储罐是储存LNG的容器,LNG加气站中的低温绝热储罐和低温管道的绝热性能直接影响到LNG加气站的运行。现有的低温绝热储罐的管路大多是裸管,储罐的根部阀门大多为裸阀,裸管及裸阀的设置会严重影响储罐的保温性能,而如果保温性能不好,LNG加气站的BOG(Boil Off Gas)产生增多,放散量会增加。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对现有的低温绝热储罐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温绝热储罐,以减少场站管路的漏热,减少BOG的排放量,降低LNG加气站的运营成本,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低温绝热储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包括外罐和内罐,所述外罐与所述内罐之间形成第一绝热空间,所述外罐上连接有抽真空口;所述内罐上连接有出液管路、气相管路、下进液管路、上进液管路和安全阀管路,且,所述出液管路、气相管路、下进液管路、上进液管路和安全阀管路至少其中之一为真空管路。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出液管路上设置至少一个截止阀。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截止阀为真空阀门。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出液管路上设置至少一个紧急切断阀。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紧急切断阀为真空阀门。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出液管路的端部管口连接有真空法兰。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出液管路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与所述内罐联通,所述外管与所述外罐联通,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第二绝热空间,所述第二绝热空间与所述第一绝热空间相联通。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出液管路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与所述内罐联通,所述外管与所述外罐外壁上的一管口小封头焊接,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第二绝热空间,所述第二绝热空间与所述第一绝热空间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外管上设置有对出液管路抽真空的抽真空口。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内管包括相对内罐的轴线平行设置的第一管体及相对内罐的轴线垂直设置的第二管体。
上述的低温绝热储罐,其中,所述内管包括相对内罐的轴线倾斜设置的弯曲管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通过将低温绝热储罐的管路设计为真空管路,减少了其在运行时因管路漏热使其中的低温介质的气化量,使低温绝热储罐的压力不会升高,减少了低温介质的放散量,因而降低了LNG加气站的运营成本,并提高了系统运行安全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低温绝热储罐简图;
图2为图1中的Ⅰ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真空管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真空管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真空管路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真空管路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罐体
2—出液管路
21、22—内管
211—弯曲管体
221—第一管体
222—第二管体
23—外管
231—抽真空口
24—截止阀
25—紧急切断阀
26—连接法兰
27—封板
28—真空法兰阴接头
29—真空法兰阳接头
3—气相管路
4—下进液管路
5—上进液管路
6—抽真空口
7—安全阀管路
8—真空管
9—第二绝热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27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