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金属吸铝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012025.4 | 申请日: | 2013-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74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栋;曹红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5C3/06 | 分类号: | C25C3/06;B22D41/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王汛琳 |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金属 吸铝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电解领域中使用的吸铝管,尤其涉及一种双金属吸铝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铝工业发展迅速,电解铝产量雄居世界首位,铝生产技术在许多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得到了广泛应用,铝的冶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抬包是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它主要承担着从电解槽中将高温铝液吸出、转运的任务。而吸铝管是各种类型抬包(包括敞口抬包和真空抬包)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工作时,吸铝管插入电解铝槽的铝液里,利用虹吸原理,铝水被吸入到抬包中。而铝水的温度高达1300~1400℃,并存在有电解质氟化物。这就要求吸铝管的用材要耐高温1400℃,而且在1400℃高温下抗氧化,冷热疲劳性能都要好,而且能承受1400℃高温铝液和电解质的冲刷和腐蚀。
吸铝管下部浸在高温铝液中,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吸铝管的氧化、高温腐蚀、电解质腐蚀等问题易造成吸铝管的坑蚀、穿孔、溶蚀等失效直接影响了吸铝管的使用寿命。
很多铝电解工作者以及研究专家对吸铝管的延寿行为进行了研究与改进,但已公开的成果并不多。现已公开的专利“石墨吸铝套管”(200920319079.9),由石墨套管、侧壁孔和吸铝管组成,主要是解决铝液层的扰动问题,对吸铝管本身的受铝液腐蚀等问题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最近有厂家利用石墨作为材料,制成了整体石墨抗氧化吸铝管,虽然此石墨吸铝管的抗氧化性,耐蚀性和抗热震性能优良,但成本太高,推广极其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耐高温、耐腐蚀且性价比高的长寿命吸铝管。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金属吸铝管,由连为一体的上下两部分所构成,其上部为普通吸铝管(1)、下部为耐热、耐腐蚀材料管(2)。
作为优选项:
所述普通吸铝管的材料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
所述耐热、耐腐蚀材料为钢结硬质合金或高合金钢。
所述普通吸铝管(1)和耐热、耐腐蚀材料管(2)采用挤压成型、焊接或熔铸过渡工艺连接成型。
所述普通吸铝管(1)和耐热、耐腐蚀材料管(2)采用凸凹式连接。
所述耐热、耐腐蚀材料管的长度大于电解槽的高度。
上述双金属吸铝管的加工方法为:
1、利用现有技术,生产出普通吸铝管,作为双金属吸铝管的上部分。
2、根据铝电解槽的规格尺寸,用耐热、耐腐蚀材料制作出耐热、耐腐蚀材料管,作为双金属吸铝管的下部分。
3、将普通吸铝管和耐热、耐腐蚀材料管采用挤压成型、焊接或熔铸过渡工艺连接成型。
上述方法中为增加连接强度可以将步骤1和2的两种管分别按照设计图进行凸凹台加工,将步骤1和2的两种管分别按照设计图进行凸凹台加工,凸凹台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本实用新型将碳素钢的价格低廉和耐腐蚀、耐热材料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采用挤压成型、焊接或者熔铸过渡工艺进行连接,不仅能有效延长吸铝管的使用寿命,同时,其制作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低,因此该新型双金属吸铝管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1所指的的双金属吸铝管的轴向剖面图。
图中(1)为碳素钢管、(2)钢结硬质合金管。
图2所示为实施例2所指的的双金属吸铝管的轴向剖面图。
图中(1)为低合金钢管、(2)高合金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 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金属复合管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双金属复合管由碳素钢管和钢结硬质合金管通过熔铸过渡工艺或焊接连接成型。
本实施例将碳素钢的价格低廉和钢结硬质合金的耐腐蚀、耐热等优良性能结合起来,能有效延长吸铝管使用寿命,同时,其制作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低,因此该新型双金属吸铝管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实施例2
将低合金钢管(1)和高合金钢管(2)两种管分别按照设计图进行凸凹台加工,采用挤压成型将低合金钢管(1)和高合金钢管(2)进行连接成型。
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20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LED灯散热器
- 下一篇:一种吸顶灯的连接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