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交换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1937.X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0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平;时明华;张国锋;景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萃隆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36 | 分类号: | F28F1/36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6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交换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强化传热和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交换管,用于空调、制冷系统中。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空调和制冷系统中使用的热交换管的换热效率,普遍采用低翅片管以增加换热面积,同时增强换热面对流体扰动以强化换热效果。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99228089.3、中国发明专利ZL95121709.7和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02232596.4公开的具有三维低翅片构造的传热管都是在管壁上切出一组主槽,形成翅片,再在翅片上切出一组与之相交的螺旋槽(副槽),形成齿状的螺旋翅片。并不限于这些专利公开的传热管由于副槽仅在翅片端部生成,因此换热面积的增加十分有限。尤其是这种传热管的换热表面在强化抟热的同时使流动阻力显著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助于显著增加换热面积而藉以提高换热性能,又有利于避免增大流体的流动阻力的热交换管。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热交换管,包括管体;构成于管体的外壁上的并且至少由彼此间隔的第一、第二螺旋翅片以及第三螺旋翅片构成的螺旋翅片组,该螺旋翅片组呈螺旋状态围绕管体的圆周方向自管体的一端以循环重复方式连续延伸至管体的另一端,其中:在所述第一螺旋翅片的上部间隔构成有与第一螺旋翅片相交的第一凹槽,位于两相邻的第一凹槽之间的螺旋翅片顶部向两侧延展或偏移而构成为横截面形状呈T字形的第一T形翅台;在所述的第二螺旋翅片的上部间隔构成有与第二螺旋翅片相交的第二凹槽,位于两相邻的第二凹槽之间的螺旋翅片顶部向两侧延展或偏移而构成为横截面形状呈T字形的第二T形翅台;在所述的第三螺旋翅片的上部间隔构成有与第三螺旋翅片相交的第三凹槽,位于两相邻的第三凹槽之间的螺旋翅片顶部向两侧延展或偏移而构成为横截面形状呈T字形的第三T形翅台,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T形翅台的表面至所述第一螺旋翅片的翅根部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自所述第二T形翅台的表面至所述第二螺旋翅片的翅根部之间的第二距离,而该第二距离小于自所述第三T形翅台的表面至所述第三螺旋翅片的翅根部之间的第三距离,第一、第二螺旋翅片之间的空间、第二、第三螺旋翅片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三、第一螺旋翅片之间的空间均构成为翅片凹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距离与所述的第一距离之差为0.05‑0.3㎜,而所述的第三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差为0.05‑0.4㎜。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翅片凹道的底部构成有突起小翅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突起小翅片的高度为0.05‑0.4㎜,所述的第一螺旋翅片的高度为0.4‑0.6㎜,第二螺旋翅片的高度为0.75‑0.8㎜,第三螺旋翅片的高度为0.85‑1.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突起小翅片的高度为0.05‑0.4㎜,所述的第一螺旋翅片的高度为0.4‑0.6㎜,第二螺旋翅片的高度为0.75‑0.8㎜,第三螺旋翅片的高度为0.85‑1.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凹槽的彼此的宽度和深度是相同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的宽度均为0.1‑0.4㎜,深度均为0.1‑0.5㎜。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翅片凹道的宽度为0.05‑0.2㎜。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突起小翅片的顶表面上间隔开设有与突起小翅片相交的突起小翅片顶部凹槽,相邻突起小翅片顶部凹槽之间的间距为0.2‑1.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突起小翅片顶部凹槽的宽度为0.05‑0.1㎜,而深度为0.03‑0.1㎜。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两相邻的第一凹槽之间的间距、所述的两相邻的第二凹槽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的两相邻的第三凹槽之间的间距均为0.1‑0.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将构成螺旋翅片组的第一、第二、第三螺旋翅片设计为不同的高度,液体容易从第三T形翅台的T形尖端脱离,同时由于第三T形翅台的截留,使第一T形翅台与第二T形翅台所在区域的液膜变薄,从而使液膜达到理想的均匀分布状态,同时翅片凹槽又起到形成汽化核心的作用,使液膜在管体的表面的蒸发速率显著提高,即提高了降膜蒸发换热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萃隆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萃隆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19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终端壳体
- 下一篇:一种剑杆织机的寻纬换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