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塑胶孔结构的汽车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6067.7 | 申请日: | 2013-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35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朱新爱;王念;吴桂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徕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4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110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塑胶 结构 汽车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塑胶孔结构的汽车连接器,安装于汽车车身控制模块上。
汽车车身控制模块(即body control module,简称BCM),随着BCM集成化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在车身中应用的功能越来越多,BCM控制对象更多,功能更加强大,要求BCM的数据通信功能也越来越强,使得总线式、网络化BCM成为发展趋势。
从而使得连接器在BCM中的使用需求日趋增大,之前主要依赖进口国外的成熟产品,在结构、工艺等方面均受现有产品的约束,导致对注塑成型工艺、材料、公差配合精度等要求较高,造成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报废率高等不足,影响产品的大规模批量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提升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型塑胶孔结构的汽车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塑胶孔结构的汽车连接器,该连接器由塑胶壳体及嵌设在塑胶壳体内的接触端子构成,接触端子经PIN针孔嵌设在塑胶壳体内,连接器的一端与PCB板焊接连接,另一端与线束端连接器对插连接形成电器回路,所述的接触端子与PIN针孔为两面干涉连接。
所述的接触端子为方针。
所述的接触端子的上下两端面与PIN针孔干涉连接。
所述的PIN针孔的宽度比接触端子的宽度大0.01mm。
所述的PIN针孔为矩形孔。
所述的PIN针孔为矩形孔。
所述的连接器安装在汽车车身控制模块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四面干涉对塑模精度及镶件寿命有很高要求(考虑到测量误差,往往做不到),如果达不到要求会造成端子保持力明显升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或者不能生产,因此本实用新型对塑壳PIN孔干涉加以改进,由常规的四面干涉改为两面干涉,避免上述状况的发生。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塑胶壳体、2为接触端子、3为PIN针孔。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新型塑胶孔结构的汽车连接器,其结构如图1‑2所示,该连接器由塑胶壳体1及嵌设在塑胶壳体1内的接触端子2构成,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接触端子2为方针。接触端子2经PIN针孔3嵌设在塑胶壳体1内,PIN针孔3为矩形孔,PIN针孔3的宽度比接触端子2的宽度大0.01mm,因此接触端子2与PIN针孔3由原先的四面干涉变成接触端子2的上下两端面与PIN针孔3的两面干涉连接,有效避免保持力过大或者过小的状况发生。
由于四面干涉对塑模精度及镶件寿命有很高要求,考虑到测量误差,往往做不到,如果达不到要求会造成端子保持力明显升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或者不能生产,因此本实用新型对PIN针孔3的结构加以改进,由常规的四面干涉改为两面干涉,避免上述状况的发生。
使用时,该连接器组件安装于汽车车身控制模块(即body control module,简称BCM),一端与PCB板焊接连接,一端与线束端连接器对插连接,形成电器回路,实现各电器部件间的数据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徕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徕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60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插头伸缩式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用于汽车连接器的PIN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