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接插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005793.7 | 申请日: | 2013-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91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骏;李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H01B7/28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 地址: | 20182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湿式双 离合器 自动变速器 插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汽车变速器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接插件。
背景技术
DCT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变速器是采用双离合器的自动变速器,除了拥有手动变速器的灵活性及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外,还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该技术已经在大众的产品得以应用。在大众将高尔夫GTI和奥迪TT带入中国后,国内汽车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了DCT变速器的先进性。
在开发过程中,接插件渗油问题犹如顽疾般始终无法有效地完全解决。针对该问题,尝试过增加正面点胶,更换胶水,严格控制工艺制成,更换端子镀银工艺等种种方法,始终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2501811A,公开日2012-6-20,记载了一种汽车信号线束的防渗水保护结构,包括信号线束、绝缘密封管、弹性卡圈和接插件,信号线束与接插件电连接,在信号线束与接插件连接的外侧设有绝缘密封管,绝缘密封管套装在信号线束外,弹性卡圈卡装在绝缘密封管的外壁上,在绝缘密封管与信号线束入口结合处设有热压成型的橡胶密封块,橡胶密封块将绝缘密封管和信号线束的入口结合处包裹在其中。但该现有技术仅适用于信号线束的防水领域,无法用于变速器内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用于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接插件,密封性强,有效解决油液渗漏。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其中的如上所述的防毛细导线和端子,其中:防毛细导线与端子的底部相接。
所述的防毛细导线包括:铜芯及包裹其外部的绝缘胶皮层,其中:铜芯和绝缘胶皮层之间设有密封胶层。
所述的密封胶层为硅胶。
所述的端子的底部与壳体的内部粘接固定。
所述的壳体的上表面与端子粘接固定。
针对灌胶型接插件渗油问题,经试验验证为油压渗漏为线芯渗漏。线芯渗漏的机理其实就是毛细现象。由于导线铜芯和绝缘胶皮层之间始终存在着间隙,构成了毛细管结构。而对导线来说变速箱润滑油是浸润液体。当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同时变速箱有内压,与外部形成压差,进一步增强了毛细现象,使得油液流入胶水层,再由端子与胶水之间的缝隙渗漏到外部。
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灌胶型接插件渗油问题,其密封性能更强,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接插件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毛细导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壳体1及设置于其中的防毛细导线2和端子3,其中:防毛细导线2与端子3的底部相接。
防毛细导线2包括:铜芯4及包裹其外部的绝缘胶皮层5,其中:铜芯4和绝缘胶皮层5之间设有密封胶层6。
所述的密封胶层6为硅胶。
所述的端子3的底部与壳体1的内部粘接固定。
所述的壳体1的上表面与端子3粘接固定。
图1中变速器内部为A所示部分,变速器外部为B所示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57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双面压缩的电缆密封圈
- 下一篇:防水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