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消声降噪结构的脏空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4969.7 | 申请日: | 2013-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91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泰瑞·皮埃尔·查尔斯·马尼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嘉帕拉斯特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2 | 分类号: | F02M3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 31263 | 代理人: | 张坚 |
地址: | 20132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消声 结构 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进气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消声降噪结构的脏空气管。
背景技术
发动机进气系统通常是由脏空气管和空气滤清器构成的。空气滤清器的主要作用是滤除将要进入汽缸的空气中微粒杂质,以减少汽缸、活塞、活塞环、气门及气门座的早期磨损,而脏空气管则起到将外界空气引入空气滤清器中的作用。脏空气管结构简单、功能单一,通常在其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管内气体流道尺寸满足发动机的气流量需求、接头与空气滤清器之间具有良好的可装配性和密封性、管道形态配合车体其它零部件形状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以及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但实际上,脏空气管的结构设计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上述要求,还应该考虑其隔音消声处理。这是因为脏空气管与发动机之间形成空气连通的通路,发动机运行的噪声会通过空气媒质传播到脏空气管中,而脏空气管中的气体快速流动同样会形成噪声,这两种噪声混杂在一起通过脏空气管的管壁向外传播,进而传递到轿车的座舱内,影响司乘人员的舒适性。
目前在机动车尤其是轿车技术领域中虽然已经在隔音隔振的处理上采取大量的改善措施,例如设置消音器、减振器、隔音隔热垫以及其它的隔音措施等,使轿车座舱内的振动和噪音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尚未考虑对于脏空气管的消音降噪处理。脏空气管传递噪声这个技术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空白,提出一种具有消声降噪结构的脏空气管,通过在管体局部管壁上设置栅网结构,并通过吸音层封闭栅 网结构上的通孔,起到了良好的吸音降噪的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具有消声降噪结构的脏空气管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消声降噪结构的脏空气管,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中空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体的局部管壁均匀布设有多个通孔并呈栅网状,所述栅网状的管壁的内侧设置有封闭该些通孔的吸音层。
所述的通孔形状大小相同。
所述通孔为正六边形。
所述吸音层由粘合在所述栅网状管壁的内侧的毛毡构成,所述毛毡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栅网状管壁相配合。
所述脏空气管由第一壳体和扣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二壳体构成,所述栅网状管壁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管体局部管壁上设置栅网结构,并通过吸音层封闭栅网结构上的通孔,采用这样的复合结构对脏空气管内的声波进行吸收,可大幅度降低噪音,起到了良好的吸音降噪的作用。而且这种结构的脏空气管不仅具有良好的声学性能,而且空气动力学性能良好,结构合理,组合方便,制作简单,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上述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I;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I I。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所示,标号分别表示:
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栅网3、通孔4、毛毡5、进气口6、出气口7。
参见图1-2所示,本实施例1中提供一种具有消声降噪结构的脏空气管,包括一个中空的管体,管体一端具有进气口6,另一端形成有用于和空气滤清器或者管接头连接的出气口7,并且进气口6和出气口7之间形成供空气流通的通路。为便于加工生产制造,该管体由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拼合构成。
不同于现有脏空气管的是,管体的管壁上形成有两个栅网3,其中一个栅网3形成在第一壳体1上,另一个栅网3形成在第二壳体2上。两个栅网3上分别均匀布设有多个通孔4,这些通孔4的形状大小相同,并呈正六边形。栅网3的内侧设置有封闭其上通孔4的吸音层。所述吸音层由粘附在所述栅网3内侧的毛毡5构成,所述毛毡5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栅网3相配合。可参加图1-2所示,脏空气管的外视图中通过通孔4可见毛毡5。在上述结构中,栅网3的一个作用是作为一个支撑结构来固定吸音层,另一个作用是起到一定的消声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嘉帕拉斯特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美嘉帕拉斯特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49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剥药机
- 下一篇:一种四足仿生机器人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