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蒸汽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3766.6 | 申请日: | 2013-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41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林少彬;梁枢铭;沈军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三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28 | 分类号: | F22B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528061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利用加热设备对容器内的水进行加热以获得蒸汽是现有技术中最常用的,锅炉便是其中最为常用的设备。但大容器产生蒸汽的能力十分有限,原因在于蒸汽产生过程中压力巨大,大容器要承受更大的蒸汽压力,非常不安全。由此采用锅炉产生高压蒸汽是有较大的技术限制的,现有的大容器类的蒸汽发生器的压力均无法制成超过20个大气压的蒸汽发生器。此外,有些蒸汽利用场合需要蒸汽发生器能够迅速产生蒸汽,从冷水变成蒸汽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其不仅能够产生较大压力的蒸汽,而且产生速度快,效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单元由圆柱壳、水管和电热管构成,所述水管和电热管浇铸于所述圆柱壳的壳壁内,所述水管和电热管在所述圆柱壳的壳壁内各处均以相同形状布置。
所述水管和电热管呈螺旋形布置,所述水管和电热管的弯曲曲率半径相等,所述水管的各个位置的相邻两位置均为所述电热管,所述电热管的各个位置的相邻两位置均为所述水管。
所述水管和电热管呈螺旋形布置;所述水管的弯曲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电热管的弯曲曲率半径,所述水管位于所述电热管的外圈。
所述水管和电热管呈螺旋形布置;所述水管的弯曲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电热管的弯曲曲率半径,所述水管位于所述电热管的内圈。
所述水管和电热管呈波浪形布置,所述水管位于所述电热管的内圈。
所述水管和电热管的波浪形为方形波。
所述蒸汽单元为至少两个,相邻蒸汽单元的所述水管相互串联或并联。
相邻蒸汽单元的所述圆柱壳由螺栓和法兰耳相互接合形成整体。
所述圆柱壳内的圆柱腔内设置有储汽罐,所述储汽罐与所述水管的出口连通。
所述储汽罐与所述水管的出口的连接管设置有比例阀。
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水在水管内婉转流动,能够充分吸热,蒸汽产生速度非常快;由于水管的管径相对于锅炉的大容器非常小,因此其能够承受的压力远远高于普通容器,而且由于浇铸于圆柱壳内,更增强了水管产生蒸汽时的可承受压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具有蒸汽压力大,蒸汽产生迅速的优点。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水管和电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水管和电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水管和电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圆柱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多个蒸汽单元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蒸汽单元10、圆柱壳1、水管2、电热管3、圆柱腔11、法兰耳12、储汽罐4、串联管201。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如图1所示,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核心部件为蒸汽单元10,其由圆柱壳1、水管2和电热管3构成,所述水管2和电热管3浇铸于所述圆柱壳1的壳壁内,所述水管2和电热管3在所述圆柱壳1的壳壁内各处均以相同形状布置。
以相同形状并行并列布置水管2和电热管3,电热管3产生的热量经过圆柱壳1传导至水管2,使水在水管2流动过程中不断吸收电热管3的热量,逐渐升温;水在水管2内婉转流动,能够充分吸热,蒸汽产生速度非常快;由于水管2的管径相对于锅炉的大容器非常小,因此其能够承受的压力远远高于普通容器,而且由于浇铸于圆柱壳1内,更增强了水管2产生蒸汽时的可承受压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具有蒸汽压力大,蒸汽产生迅速的优点。
参照图2,所述水管2和电热管3呈螺旋形布置,所述水管2和电热管3的弯曲曲率半径相等,所述水管2的各个位置的相邻两位置均为所述电热管3,所述电热管3的各个位置的相邻两位置均为所述水管2。以此种结构设置水管2和电热管3可使电热管3的热量传导迅速,有利于迅速产生蒸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三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三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37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阵列多面体分火器的燃烧器及其燃气灶
- 下一篇:共享型智能车位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