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座单元以及自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3391.3 | 申请日: | 2013-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2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倪海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黄燕模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1/00 | 分类号: | B62J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14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座 单元 以及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座单元以及具有该车座单元的自行车。
技术背景
自行车的车座单元是用来承受骑乘者重量和缓解振动的装置,主要由表面材料、填充材料、承载架和底板组成。其中,表面材料一般为皮革、碳纤或真皮,填充材料一般为泡沫。这些材料不能耐受长期的风吹、日晒以及雨淋,容易发生变形、破裂,甚至损坏。承载架是由普通钢、合金钢等金属制成,露天放置极易生锈,从而影响美观。此外,由于车座的组成零件较多,因而导致了装配工艺繁琐、生产周期长、零件损坏后不易更换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化、不生锈、易更换的车座单元以及含有该车座单元的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了以下结构:
<结构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座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座垫以及与所述座垫相嵌合的座垫支架,其中,所述座垫的前端下侧有一个钩槽,所述座垫支架包括鞍座和鞍管,所述鞍座的一端有嵌合挂钩,所述鞍座和所述鞍管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成型。
另外,上述车座单元中,还可以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座垫的后端下侧至少有一个螺杆。所述鞍座至少有一个通孔。所述螺杆和所述通 孔之间有缓冲块填充。
<结构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架构件以及车座单元,其中,所述车座单元包括:座垫以及与所述座垫相嵌合的座垫支架,其中,所述座垫的前端下侧有一个钩槽,所述座垫支架包括鞍座和鞍管,所述鞍座的一端有嵌合挂钩,所述鞍座和所述鞍管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成型。
另外,上述车座单元中,还可以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座垫的后端至少有一个螺杆。所述鞍座至少有一个通孔。所述螺杆和所述通孔之间有缓冲块填充。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因为本实用新型车座单元均由塑胶制成,避免使用钢铁结构,所以耐水耐酸、不会生锈,能长时保持美观,同时质量轻盈,便于各种年龄的行人骑乘。
2.因为本实用新型车座单元是由座垫和座垫支架这两个结构通过挂钩和钩扣的扣合结构以及螺杆、缓冲块和通孔的嵌合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装卸方便,破损零件容易更换。
3.因为本实用新型车座单元的座垫支架在制造时一体成型,没有复杂的零件组合,所以不仅制造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而且不易变形,从而增强了车座单元的牢固度和稳定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车座单元以及含有该车座单元的自行车强度高、质量轻,具有制造简单、安装方便和外观简洁大方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车座单元以及具有该车座单元的自行车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5具有导向构件1、驱动构件2、制动构件3,支架构件6以及车座单元4。
导向构件1位于自行车5的前端,用来导向自行车5的行驶方向以及保持车身平衡。
驱动构件2位于自行车5的后方部位,用来给自行车5提供驱动力,促使自行车5不断前进。
支架构件6位于导向构件1和驱动构件2之间,前端固定在导向构件1上,后端同驱动构件2相连,构成自行车5的骨架,是自行车5的主要支撑部件和承重部件。
制动构件3用于控制自行车的减速、停驶等,以确保行车的安全。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车座单元4包括座垫7和与座垫7相嵌合的座垫支架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的爆炸图。
座垫7和臀部直接接触,用来承载重量。如图3所示,座垫7的前端下侧有一个钩槽11,后端下侧有两个螺杆12。
座垫支架8位于座垫7的下方,包括鞍座13和鞍管14,鞍座13和鞍管14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成型。塑胶材料为PA或者PE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黄燕模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黄燕模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33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