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芳香族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755405.1 | 申请日: | 2013-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9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 发明(设计)人: | 田秦;刘应;陈云;吴俊;张雷;张宏科;华卫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G64/14 | 分类号: | C08G64/14;C08G64/24;C08G64/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唐曙晖;刘明芳 |
| 地址: | 315812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芳香族 聚碳酸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芳香族聚碳酸酯,其特征在于,主链含有非芳香结构的小分子偶联基团-O-[R1-O]k-或-N-[R1-N]k-,其中R1是亚乙基、亚丙基或亚丁基和k是1-8,优选是2-6,更优选2-4,例如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其特征在于,主链含有非芳香结构的小分子偶联基团-O-[R1-O]k-或-N-[R1-N]k-,该芳香族聚碳酸酯具有如下所示的通式:
其中,X和Y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原子、C1-C6烃基、C1-C6卤代烃基、C1-C6烷氧基、硝基、氰基;
A为C2-C6二价烃基、C2-C6卤代二价烃基、-S-,-SS-,-O-,-S(O)-,或-S(O)2-;
L为至少二价的偶联基团-O-[R1-O]k-或-N-[R1-N]k-,其中R1是亚乙基、亚丙基或亚丁基和k是1-8,优选是2-6,更优选2-4,例如3;
其中m,n及p为大于1的整数,且使得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数均分子量在8,000-100,000范围;
优选的是,m为2~400的整数,优选10~200的整数,更优选20~100的整数;优选的是,n为2~400的整数,优选10~200的整数,更优选20~100的整数;优选的是,p为1~100的整数,优选5-70,更优选10-50;
优选的是,m+n为30-600的整数,优选50~200,更优选70~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其特征在于,以重量分数计,小分子偶联基团的含量为0.05~2%,优选0.10~1.5%,更优选0.20~1.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其特征在于,该芳香族聚碳酸酯为双酚A聚碳酸酯。
5.制备以上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1)双酚化合物的碱溶液,(2)小分子偶联剂H-O-[R1-O]k-H或H-N-[R1-N]k-H,其中R1是亚乙基、亚丙基或亚丁基和k是1-8,优选是2-6,更优选2-4,(3)光气及有机溶剂进行混合,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使用单酚为封端剂进行界面缩聚反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双酚为双酚A。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小分子偶联剂选自至少具有两个官能度的缩醇或至少具有两个官能度的缩胺;优选的是,所述缩醇是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三缩四乙二醇,一缩二丙二醇,二缩三丙二醇,一缩二丁二醇或二缩三丁二醇;优选的是,所述缩胺是一缩二乙二胺,二缩三乙二胺,三缩四乙二胺,一缩二丙二胺,二缩三丙二胺,一缩二丁二胺或二缩三丁二胺。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过程中pH值控制为9~13。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双酚所需光气的量为化学计量量的1~1.15倍。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小分子偶联剂的用量为双酚重量的0.05~2.5%,优选0.1~1.5%。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为含氮碱性化合物,优选三乙胺。
12.根据权利要求5~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的摩尔用量为双酚的0.2~2%。
13.根据权利要求5~12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酚为苯酚、对叔丁基苯酚或枯基酚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
14.根据权利要求5~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溶剂为氯代烷烃,所述氯代烷烃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或氯苯,优选二氯甲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540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