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自动过跨翻卷机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53822.2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8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马伟然;崔卫华;许展望;冯沙;任玉成;张康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248 | 分类号: | B65G47/24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自动 翻卷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领域的翻卷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过跨翻卷机组。
背景技术
翻卷设备是冶金钢铁厂板带车间,衔接罩式退火工序前后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将钢卷由水平卧式翻转成立式以实现罩式退火炉的立卷装炉。
目前,公知的钢卷翻卷设备有很多种,均为单体设备布置。人工操控车间行车,将钢卷吊运到翻卷设备一侧的翻转支架上,由液压驱动或者电机传动辊道使钢卷靠向90°垂直的另一侧翻转支架,然后翻卷设备将钢卷进行翻转,翻转后再通过车间行车将钢卷吊走。此过程人工参与度高,在翻卷设备上吊运钢卷安全性差,生产效率低,仅适用于产量要求不高的小型车间布置。而现代的板带车间中罩式退火车间立式钢卷需求量大,并且罩式退火车间往往与其他车间位于不同车间跨,利用现有的翻卷设备和过跨车进行车间布置的产量无法达到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翻卷设备不能满足罩式退火车间立式钢卷需求量大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过跨翻卷机组,提高安全性、生产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全自动过跨翻卷机组,包括鞍座步进梁1,鞍座步进梁1布置于机组入口处,鞍座步进梁1由鞍座步进梁固定存料台2和鞍座步进梁的活动梁3连接构成,翻卷机4位于鞍座步进梁1的出口,翻卷机U型托架5位于初始位置时的U型口中心线与鞍座步进梁的活动梁3的中心线重合处,平板步进梁7则布置在翻卷机4出口处,平板步进梁7由平板步进梁的活动梁8和平板步进梁固定存料台9连接构成,平板步进梁的活动梁8中心线与翻卷机C型支撑框架6的C型口中心线重合,鞍座步进梁1、翻卷机4、平板步进梁7和液压系统10连接,液压系统10和操作控制台11连接。
所述的液压系统10和操作控制台11布置在机组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全自动过跨翻卷机组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车间行车在固定的存料台上吊运钢卷方便稳定,钢卷运行的整个过程无需操作人员参与,从而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提高了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布置示意图,其中图1(a)为主视图,图1(b)为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全自动过跨翻卷机组,包括鞍座步进梁1,鞍座步进梁1布置于机组入口处,鞍座步进梁1由鞍座步进梁固定存料台2和鞍座步进梁的活动梁3连接构成,翻卷机4位于鞍座步进梁1的出口,翻卷机U型托架5位于初始位置时的U型口中心线与鞍座步进梁的活动梁3的中心线重合处,平板步进梁7则布置在翻卷机4出口处,平板步进梁7由平板步进梁的活动梁8和平板步进梁固定存料台9连接构成,平板步进梁的活动梁8中心线与翻卷机C型支撑框架6的C型口中心线重合,鞍座步进梁1、翻卷机4、平板步进梁7和液压系统10连接,液压系统10和操作控制台11连接。
所述的液压系统10和操作控制台11布置在机组旁,方便操作控制。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结合图1和图2,该机组的来料钢卷(水平卧式钢卷)由车间的行车从中间库吊运到机组前部的鞍座步进梁固定存料台2上,鞍座步进梁的活动梁3升起,然后平移把钢卷一步一步的送到翻卷机U型托架5上,翻卷机U型托架5调整钢卷的高度,翻卷机4上的移动小车带动翻卷机U型托架5水平移动使带卷与翻卷机C型支撑框架6贴紧,翻卷机4翻转90°,带卷由水平卧式翻转为立式,平板步进梁的活动梁8平移升起后把立式钢卷一步一步的往前运输过跨到罩式退火车间,放置在平板步进梁的固定存料台9上,由车间行车把立式钢卷从平板步进梁固定存料台9上吊运到各个退火炉台,所有动作均由液压系统10驱动,通过安置于各个位置的传感器由操作控制台11实现自动控制。
本发明完成一个工作周期为最大312s,最小为192s,考虑到设备衔接运作的间歇时间,按最大周期360s进行计算,按照平均每卷20t,设备负荷率按75%计算,每小时产量为150t,一年工作时间6900h,本发明年过卷量可达到103.5万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38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动剪刀的延长结构
- 下一篇:组合式防脱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