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漏斗车的侧墙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52438.0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9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向彪文;史春江;刘文亮;林量才;凌斌;刘幻云;余有刚;胡跃明;杨永强;张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7/00 | 分类号: | B61D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21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斗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漏斗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漏斗车的侧墙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结构的铁路煤炭漏斗车的侧墙结构的侧柱都设置在车体的外侧,作为侧墙主要的承力组件之一,出于对其高强度和低自重的要求,侧柱皆采用大截面空心矩形管状结构,又因侧柱皆设置在车体外侧,侧柱之间的空间得不到利用。另外,侧柱与侧墙板的连接皆是通过铆钉铆接而成,由于铆钉繁多,一方面侧墙板本身的强度因铆钉孔而有所降低,另一方面众多的铆钉头处易产生积煤的情况,亦多增了铆钉的重量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车体空间利用率,便于与底架组成及端墙组成连接的漏斗车的侧墙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漏斗车的侧墙结构,包括:具有整体成型的上侧梁(1)、一体式侧墙板(2)、整体成型的下侧梁(3)及下侧墙(4);所述上侧梁(1)与下方的所述一体式侧墙板(2)铆接;所述侧墙板(2)与下方的所述整体成型的下侧梁(3)铆接;所述侧墙板是墙板和侧柱一体式的板柱结构,所述侧柱设置在车体内侧;所述下侧梁(3)与下方的所述下侧墙(4)铆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侧梁(1)下部设有翼边(1a);所述翼边(1a)与所述侧墙板(2)铆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侧梁(1)为铝合金材料的整体成型的箱形梁。
进一步地,所述侧墙板(2)为包括侧板(2a)、侧柱(2b)及呈三角形截面且带有翼边的侧柱(2c);所述侧板(2a)靠车体的内侧等间距、相间的设有只起支撑作用的三角形截面的侧柱(2b)和便于与车体中大斜撑铆接连接的侧柱(2c)。
进一步地,所述下侧梁(3)为铝合金材料的整体成型的箱形梁,所述下侧梁(3)上部设有与所述侧墙板(2)铆接的翼边(3a),下部设有与所述下侧墙(4)铆接的翼边(3b)。
进一步地,所述下侧墙(4)由下侧墙板(4a)与下侧墙加强板(4b)焊接而成,其上部与下侧梁的下翼边(3b)铆接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漏斗车的侧墙结构,其一体式内置侧柱的侧墙板即避免了铆钉孔对其本身强度的降低,又避免了因使用铆钉而增加的重量和成本,又因侧柱内置使得侧柱之间的空间得以利用从而增加了车体的容积,还省去了侧柱与墙板的组装工序,车体的整体结构相对简化,便于模块化组装车体,提高车体的组装工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漏斗车的侧墙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煤炭漏斗车的侧墙结构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煤炭漏斗车的侧墙结构的上侧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煤炭漏斗车的侧墙结构的侧墙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煤炭漏斗车的侧墙结构的下侧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煤炭漏斗车的侧墙结构的下侧墙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煤炭漏斗车的侧墙结构与底架总成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煤炭漏斗车的侧墙结构包括:具有整体成型的上侧梁1、一体式侧墙板2、整体成型的下侧梁3及下侧墙4;上侧梁1与下方的一体式侧墙板2铆接;侧墙板2与下方的所述整体成型的下侧梁3铆接;侧墙板是墙板和侧柱一体式的板柱结构,侧柱设置在车体内侧;下侧梁3与下方的下侧墙4铆接。
上侧梁1下部设有翼边1a;翼边1a与侧墙板2铆接。上侧梁1为铝合金材料的整体成型的箱形梁。侧墙板2包括侧板2a、侧柱2b及呈三角形截面且带有翼边的侧柱2c。侧板2a靠车体的内侧等间距、相间的设有只起支撑作用的三角形截面的侧柱2b和便于与车体中大斜撑铆接连接的侧柱2c。另外,侧柱2b和侧柱2c采用的是相同尺寸的三角形截面,可以共用一副模具,简化制作工序。
下侧梁3为铝合金材料的整体成型的箱形梁,下侧梁3上部设有与侧墙板2铆接的翼边3a,下部设有与下侧墙4铆接的翼边3b。采用铝合金材料整体成型,结构轻便;结构紧凑,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限界;外表美观;强度好。
下侧墙4由下侧墙板4a与下侧墙加强板4b焊接而成,其上部与下侧梁的下翼边3b铆接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24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智能照明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Lambda干扰素突变体及聚乙二醇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