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流器及电力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50840.5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6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夏维洪;刘超;焦海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04 | 分类号: | H02M7/04;H02H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流器 电力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整流器以及设有该整流器的电力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保证数据机房等电力设备在断电的时候能够实现数据保存和处理,通常使用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简称UPS)进行备电。从前的UPS具有两级功率变换,先将交流市电整流为高压直流电,给电池充电,再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给电力设备供电。但是,随着设备的功率不断增大,两级功率变换过程中的功率损耗也在增加。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方案是将UPS后一级的逆变部分去掉,而直接利用高压直流电给电力设备供电。
目前电力设备中使用的都是交流整流器,其中的继电器对交流电具有很好的分断能力,但是对于直流电的分断能力较差,在直流输入条件下,带载断开会发生拉弧起火。因此,在直流输入条件下,当继电器出现故障时,继电器就会带载断开,导致继电器拉弧起火,存在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整流器以及设有该整流器的电力设备,解决了现有的整流器的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整流器,包括整流电路、继电器和控制器,所述继电器设置于所述整流电路的电源输入端,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和所述整流电路的驱动端;
当所述控制器向所述继电器输出开启信号时,所述继电器中的绕组通电,使所述整流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外部电源导通,同时所述控制器向所述整流电路的驱动端输出驱动信号,使所述整流电路对所述外部电源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
所述整流器还包括检测电阻和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阻与所述继电器中的绕组串联,所述检测电路的检测点设置于所述检测电阻与所述绕组之间,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当所述检测电路的检测点检测到的电压异常时,所述检测电路向所述控制器输出报警信号,所述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报警信号,停止向所述整流电路的驱动端输出驱动信号。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直流电源和第一三极管,所述继电器的绕组的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绕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作为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电阻串联在所述绕组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电阻串联在所述绕组与所述直流电源之间。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电路为窗口比较电路。
结合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窗口比较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和第二比较器;
所述检测点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同向输入端,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同向输入端输入基准高电压,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输入基准低电压;
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相连,作为所述窗口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结合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窗口比较电路还包括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第一比较器和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晶体管和第二三极管;
所述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和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所述晶体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晶体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连接3.3V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窗口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继电器并联的缓启动电阻。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继电器的绕组并联的二极管。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力设备,包括电源和上述任意一种整流器,所述电源连接所述整流器的输入端,所述整流器的输出端为所述电力设备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08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