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方法和显示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50327.6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6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奉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N13/04 | 分类号: | H04N13/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王波波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方法 设备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3年1月2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递交的韩国申请No.10-2013-0000377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方法和显示设备,更具体地涉及在观看超清电视(UD TV)时增强临场感的显示方法和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在多媒体回放设备中已经提出了许多硬件技术来最大化临场感,通过这种临场感用户感觉就好像正处在图像的现场中。
仅以显示系统作为示例,UD TV通过提高分辨率来提供逼真图像。即,UD TV具有每屏幕4K(3840x2160)和8K(7860x4320)像素数,使得UD TV的分辨率是FHD(1920x1080)TV的4倍和16倍。因此,高分辨率实现了高清图像质量,并且较小的像素尺寸允许用户在近距离处感知不到像素的情况下进行观看,使得通过比FHD更高的高清图像质量来提供增强的临场感。
另一示例是立体显示系统,例如,3维电视(3D TV)。
立体显示系统可以粗略分为自动立体系统和眼镜型系统,在自动立体系统中,不需要眼镜来观看,在眼镜型系统中,需要眼镜来观看。自动立体3D显示设备通过使用视差屏障技术或凸透镜将与不同视点图像相对应的光投影到观看者的左眼和右眼,来显示多视点图像,使得用户能够感觉或看到立体效果。
相反,包括用于独立观看显示设备的眼镜的眼镜型系统交替地显示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或者通过划分屏幕区域来显示图像,使得观看者可以通过眼镜选择性地观看立体图像。
如上所述,在立体显示系统中,用户观看到3维图像,从而感觉到比2维图像提高的临场感。
然而,由于需要满足硬件要求以便如上所述地通过高清面板提高临场感,因此缺陷在于,增加了产生成本,并且开发制造技术成为先决条件。
此外,由于立体显示系统允许用户通过考虑双眼线索(cues)(例如,双眼视觉视差)经由立体效果来感觉临场感,因此缺陷在于,该系统仅可以使用于3D显示环境中。
为此,需要一种用于提高2D图像环境中的临场感的方法,而无需考虑面板的清晰度。
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信号处理提高2D图像环境中的临场感的显示方法和显示设备,而无需考虑面板清晰度。
发明内容
附加方面和/或优点在随后的描述中部分地提出,并且根据该描述变得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实践本实施例而得以学习。
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信号处理增强2D环境中的临场感的显示方法和显示设备,而无需考虑面板清晰度。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一个或多个示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方法,该显示方法包括:提取图像帧的立体信息;基于提取的立体信息,调整与图像帧中包括的至少一个对象有关的亮度和饱和度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显示包括调整后对象的图像帧。
可以基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来提取立体信息:基于对象尺寸提取的信息、基于对象高度提取的信息、基于视野尺寸提取的信息、基于空间透视提取的信息、基于线性透视提取的信息、基于纹理梯度提取的信息、以及对象之间的交叠信息。
如果确定图像帧中包括的第一对象比第二对象更远,则所述调整包括以下之一:将第一对象的亮度减小第一预定值,以及将第二对象的亮度增加第二预定值。
此外,如果确定图像帧中包括的第一对象比第二对象更远,则所述调整包括以下之一:将第一对象的饱和度减小第一预定值,以及将第二对象的饱和度增加第二预定值。
显示方法还可以包括:基于立体信息产生亮度图或饱和度图,其中,所述调整可以基于产生的亮度图或饱和度图来调整与图像帧中包括的至少一个对象有关的亮度或饱和度。
显示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用户命令,其中,所述调整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用户命令来调整图像帧的亮度和饱和度中的至少一个。
用户命令可以是用于设置图像帧的亮度和饱和度中的至少一个的调整量的命令。
一个或多个示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暂时性记录介质,该非暂时性记录介质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显示方法的程序。
一个或多个示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可以包括:立体信息提取单元,配置为提取图像帧的立体信息;图像调整单元,配置为基于提取的立体信息调整与图像帧中包括的至少一个对象有关的亮度和饱和度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显示单元,配置为显示包括调整后对象的图像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03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