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直径聚四氟乙烯单丝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49123.0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7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马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海燕 |
主分类号: | D01F6/48 | 分类号: | D01F6/48;D01F1/10;D01D5/08;D01D5/084;D01D5/12;D01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径 聚四氟乙烯 单丝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直径聚四氟乙烯单丝及其生产方法,属于高分子纤维领域。
背景技术
聚四氟乙烯是当今世界上耐腐蚀性能最佳材料之一,因此得塑料王之美称。它能在任何种类化学介质长期使用,它的产生解决了我国化工、石油、制药等领域的许多问题。已被广泛地应用作为密封材料和填充材料。
由于聚四氟乙烯具有上述优良特性,主要用在产业用纺织品中,比如在热气体过滤制品的缝纫和其他要求高收缩强度、耐热和耐化学腐蚀的制品缝纫,亦可用于医用纺织品领域。目前对于聚四氟乙烯单纤维的生产加工已有大量研究,纺丝方法主要有载体纺丝、糊状挤压纺丝、膜裂纺丝及熔法纺丝。载体纺丝及熔法纺丝存在着耗时耗能高等缺点,糊状挤压纺丝得到的纤维没有确切的纤度,膜裂纺丝得到的单丝纤维较粗,不利于使用。对于除膜裂纺丝外其他需要烧结工序的纺丝方法来说,烧结温度及纤维烧结时间对纤维性能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现有的单丝强度小,制备方法复杂,工作性能不理想。目前CN102321932A公开的使用熔融纺丝制备的单丝直径为0.10-1.0mm,单丝强度为3.0cN/dtex。该方法制备的单丝是聚四氟乙烯与其他聚合物的混合物,单丝制备不纯,故会影响单丝性能。不适合大批量的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直径的聚四氟乙烯单丝。
所述单丝含有70-80wt%的聚四氟乙烯和0.5-2wt%无机纳米粒子添加剂。
所述的大直径聚四氟乙烯单丝直径为0.5-5mm,单丝的断裂强度为3-6.8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3-35%。
所述无机纳米粒子添加剂为纳米碳酸钙。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本发明大直径聚四氟乙烯单丝的生产方法。
一种大直径聚四氟乙烯单丝的生产方法,包括混料、加料、推压、干燥、拉伸卷绕工序,其中干燥工序中采用的是连续的多级烘干体系,该体系包含的三个步骤为干燥、烧结和冷却步骤。
所述混料工序为将70-80wt%聚四氟乙烯的粉末结团料振摇击碎,所得粉末料经10目不锈钢网过筛,将聚四氟乙烯粉末料和0.05-2wt%纳米碳酸钙一起倒入密封的广口瓶中,加入20-30wt%润滑助剂航空煤油,摇动混合30-40min,置于水浴锅中保温16-20小时,保温结束后再次过10目筛,其中水浴锅温度为30-80℃。
所述加料工序为利用上述混合料自身的重力,将混合充分的混合料以均匀连续的方式倒入模腔中,进行加料。
所述推压工序为将模腔中的混合料从口模中强制挤出而成为聚四氟乙烯初生单丝,选定模腔和口模的温度为30-60℃,选择锥角为30-45°,减速比为1000-1800。
所述干燥工序为将所制得的聚四氟乙烯初生单丝先通过干燥段,干燥段温度为120-140℃,进行干燥,保温16-20小时,然后再将其通过空气段,完全去除净单丝中所含的航空煤油;再通过烧结部分,烧结部分温度为350-380℃,进行烧结1-2小时,再在冷却水在进行冷却,冷却条件为室温。
所述拉伸卷绕工序为将所制得的聚四氟乙烯单丝进行后拉伸,拉伸倍数为3-5倍,拉伸好了之后再进行卷绕,卷绕速度为50-120m/min。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聚四氟乙烯与无机纳米粒子混合制备的单丝,单丝直径达0.5-5mm,单丝强度为3-6.8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5-35%。其中无机纳米粒子的添加起到了增韧增强的效果,而且所制得单丝的耐磨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大拓宽了聚四氟乙烯单丝的应用领域。本发明在工艺上采用了这种连续的多级烘干体系,提高了聚四氟乙烯单丝干燥的效率,进一步使单丝的强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列可以使本专业技术人员更全面的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海燕,未经马海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91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