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生物与电动修复结合去除土壤中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46640.2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1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徐政;黄松涛;杨丽梅;纪仲光;李岩;王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刘茵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微生物 电动 修复 结合 去除 土壤 方法 | ||
1.一种利用微生物与电动修复结合去除土壤中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电动修复方法进行土壤中砷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将嗜酸硫杆菌引入正在电动修复的土壤中,由于微生物与砷的作用和电动修复过程中静电力的协同作用,使土壤中难于单独采用电动修复方法去除的砷得到有效去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微生物培养:嗜酸硫杆菌在pH为1.5~3的9K液体培养基中预先培养;菌浓度达108~109个/ml备用;
2)对土壤进行电动修复,在电动修复区域距土壤表面30~50cm深处铺设防渗层,在土壤表面间隔0.2~0.3m距离设置宽0.03~0.05米,深0.2~0.5米,长0.3~1米的槽作为电极槽,相邻两个槽内分别插入阴阳两级电极,阳极槽中加入0.005~0.05M HNO3溶液使阳极槽中的pH为1.5~2.5,阴极槽中加入0.01~0.5M HNO3溶液使阴极槽内pH为0.3~2,电动修复的电流密度在0.5~2mA/cm2,通电20~30天;通电过程中保持阴、阳两极槽中的pH值和溶液量稳定;
3)在上述通电的第5~10天和第15~20天,在阳极槽内接种嗜酸硫杆菌,每次投加0.3~0.7L菌液,接种菌液浓度为108~109个/ml,调整pH值到初始值;土壤中的砷在嗜酸硫杆菌和电动力的作用下,从土壤中分离,迁移到阴极,在阴极液中回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嗜酸硫杆菌为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和/或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中砷含量为100~200mg/kg,土壤的渗透性在200~600mm/h之间。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微生物培养: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在pH为1.5~3的9K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菌浓度达108~109个/ml时备用;
2)对土壤进行电动修复,在电动修复区域距土壤表面30~50cm深处铺设防渗层,在土壤表面间隔0.2~0.3m距离设置宽0.03~0.05米,深0.2~0.5米,长0.3~1米的槽作为电极槽,相邻两个槽内分别插入阴阳两级电极,阳极槽中加入0.05M HNO3溶液使阳极槽中pH为1.5~2.5,阴极槽中加入0.2M HNO3溶液使阴极槽中pH为0.3~2,电动修复的电流密度在1mA/cm2,通电25天;通电过程中保持阴、阳两极槽中的pH值和溶液量稳定;
3)在上述通电的第5天和第15天,在阳极槽中接种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每次投加0.3~0.7L菌液,接种菌液浓度为108~109个/ml;土壤中的砷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电动力的作用下,从土壤中分离,迁移到阴极,在阴极液中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未经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664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纵向不同厚度的板材的轧制方法
- 下一篇:餐厨垃圾简易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