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39301.1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8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宝;徐国瑞;李翔;刘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苏蕾;杨淑媛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泡沫 再生 能力 评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泡沫在地层内流动行为主要体现为:生成-封堵-运移-破灭-再生的周期反复过程,但由于泡沫剂在多孔介质内吸附和储层流体的稀释弥散作用,使得实际应用中泡沫再生能力大幅度降低或消失,这将直接影响泡沫的调剖、封堵与驱替的作用。因此,针对目标油田优选抗吸附和抗稀释弥散作用强的泡沫剂更利于泡沫再生能力的保持,更利于呈现泡沫在储层内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评价泡沫剂吸附损失的方法主要采用油砂静态吸附和多孔介质动态吸附法。其中油砂静态吸附主要采用MIST法和导数光谱法进行测定,该方法测试操作较为复杂,同时也不能代表多孔介质油藏实际情况;多孔介质动态吸附主要采用多段塞驱替法、示踪剂大段塞法、物质平衡法或者循环法,上述方法均需测定表面活性剂具体吸附损失,评价实验测试周期较长,不利于泡沫剂的快速评价优选;此外上述方法均没有评价吸附损失后泡沫剂体系的泡沫再生能力。
另外,现有技术中关于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也只是通过压力响应变化进行推测,不能有效获得泡沫剂体系吸附损耗前后的再生能力及其有效性;其次根据可视泡沫发生和运移模型进行泡沫再生能力的机理性认识,同样该方法不能给出泡沫在实际多孔介质内的吸附后的泡沫再生能力及其有效性,也不能具体给出反应其再生能力的具体参数,同时也存在评价操作效率低下、评价结果不准确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评价操作存在的复杂、低效、不准确的缺陷,能够实现快速评价泡沫剂,能够为目标油田快速、高效筛选出最适合该油田的泡沫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配置不同浓度、不同类型的泡沫剂溶液,测定所述泡沫剂溶液对应的泡沫体积以及半衰期;
步骤b:根据目标油井的原始数据参数确定目标油层的渗透率,根据目标油层的实际测试确定所述目标油层的油藏温度及压力;
步骤c:利用目标油层油砂样制作填砂模型,所述泡沫剂溶液通过泡沫驱替实验操作获得产出液,测定所述产出液的的泡沫体积以及半衰期;
步骤d:对比评价所述泡沫剂溶液的泡沫体积、半衰期与所述产出液的泡沫体积、半衰期,确定适合目标油层的最佳泡沫剂。
优选地,上述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还可具有如下特点,所述步骤a中测定所述泡沫剂溶液操作具体为:通过搅拌法或者泡沫扫描法测定所述泡沫体积以及半衰期,所述半衰期包括排液半衰期和泡沫半衰期。
优选地,上述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还可具有如下特点,所述不同浓度、不同类型的泡沫剂溶液包括:质量浓度为0.3%、0.5%、0.7%的第一泡沫剂,质量浓度为0.3%、0.5%、0.7%的第二泡沫剂。
优选地,上述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还可具有如下特点,所述步骤c中制作填砂模型具体为:将所述目标油层油砂样品填充至模型管中,填充过程中,采用人工敲击法或者机械定压法进行模型填制,填砂模型制作完成后进行抽空饱和地层水操作。
优选地,上述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还可具有如下特点,所述步骤c中泡沫驱替实验操作具体为:
将饱和地层水操作后的填砂模型放入驱替系统中,驱替系统温度为所述目标油层的油藏温度,驱替系统压力为所述目标油层的油藏压力;
通过设定注入速度测试填砂模型的水测渗透率,并控制填砂模型的渗透率与所述目标油层的渗透率一致;
在所述目标油层的油藏压力下,采取所述设定注入速度进行填砂模型的注入所述泡沫剂溶液的驱替实验操作;
在填砂管的中间位置或者出口位置接取采出液,并测试所述采出液的泡沫体积和半衰期;其中,所述采出液的泡沫体积和半衰期测试方法与所述泡沫剂溶液的泡沫体积和半衰期测试方法相同。
优选地,上述泡沫再生能力的评价方法还可具有如下特点,在所述目标油层的油藏温度和压力下,注入操作中的气液比为1:1。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93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蜜蜂蜂蛹虫包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检测miRNA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