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延膜电晕后冷却辊冷却循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35219.1 | 申请日: | 2013-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7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邵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瑞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5/16 | 分类号: | B29C35/1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张强 |
地址: | 315403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延膜 电晕 冷却 循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流延膜进行冷却的装置。
背景技术
该流延膜设备的所生产的薄膜是需要电晕的,而电晕会让已经冷却下来的膜发热,变粘。影响电晕值及收卷效果。因此电晕后及时有效的冷却是很重要的,原装置是通过水泵把冷水箱的水打入电晕后冷辊,顺着辊内的流道对辊面进行冷却,水从辊的另一端出来回到热水箱,另一个水泵把热水箱的水打上冷却塔冷却后流回冷水箱,实现能量的交换。该装置中电晕后冷辊水泵前端有一个闸阀,出口端有一套加热装置,冷辊进口管道上安装一个蝶阀,冷辊回水管道上安装了一个机械式温度计。如图1所示;1为冷却塔,2为冷水箱,3为闸阀,4为过滤器,5为水泵,6为加热器,7为蝶阀,8为冷辊,9为机械式温度计。10为热水箱,11为闸阀,12为水泵。
当冷辊温度低时,扳动蝶阀减小水的流量,当冬季环境温度太低时,还要开启加热装置。正常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常扳动蝶阀调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延膜电晕后冷却辊冷却循环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流延膜电晕后冷却辊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冷辊,还包括对冷辊进行冷却的水循环管路,所述水循环管路包括在冷辊进水口前设置的冷却水管路和在冷辊出水口后设置的循环水管路,所述循环水管路首位相连形成循环管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循环水管路上设置温度探头,还设置有一连通所述冷却水管路和所述循环水管路的回水管路,所述循环水管路位于所述回水管路后端位置设置有电动比例阀。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电动比例阀上并联有旁通阀。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动比例阀开启程度符合下述公式:Y=0.1(T2-T1)-0.5,该公式中T1表示冷辊需要的工艺温度,T2表示由温度探头检测到的冷辊出水口的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冷辊的出水口设置有机械式温度计。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能够有效的保证工艺水温的恒定,确保了膜品的质量。并且由于取消了原有的电加热器,也有利于节能降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冷辊循环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冷辊循环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2,一种流延膜电晕后冷却辊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冷辊7,还包括对冷辊7进行冷却的水循环管路,所述水循环管路包括在冷辊7进水口前设置的冷却水管路和在冷辊出水口后设置的循环水管路,所述循环水管路首位相连形成循环管路,在所述循环水管路上设置温度探头9,还设置有一连通所述冷却水管路和所述循环水管路的回水管路100,在该回水管路上设置单向阀10,所述循环水管路位于所述回水管路后端位置设置有电动比例阀11。在所述电动比例阀11上并联有旁通阀12。当电动比例阀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旁通蝶阀12来代替手动调整。
电动比例阀11开启程度符合下述公式:Y=0.1(T2-T1)-0.5,该公式中T1表示冷辊需要的工艺温度,T2表示由温度探头9检测到的冷辊出水口的温度。Y值为0是代表阀门完全关闭,Y值为1时代表阀门完全开启。
在所述冷辊7的出水口设置有机械式温度计。可以对比温度探头9来检测水温的准确性。
本发明中冷水箱2中的水被水泵5打入冷辊表面流道,通过冷辊7表面对膜品进行冷却。为了更好地控制水温,在冷辊7的回水管道上安装温度探头9,当检测到回水水温高于仪表设定温度较多时,比例阀11完全打开,冷辊回水直接回到热水箱,回水温度会逐渐降低,当测得的温度和设定的温度差逐渐较小时,比例阀11逐渐关闭,减小回水的流量,此时单向阀10就会由于泵的吸力逐渐打开,使一部分冷辊的回水和泵进口的冷水混合。比例阀11的开度和单向阀10的开度相关联,从而实现水温的恒定。比例阀的开启程度有控制系统控制,控制条件根据电动比例阀11开启程度公式设定,因此调节温度精度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瑞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瑞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52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